河从受降城,北折径南注。
万山束缚之,龙性驯不怒。
及兹下三门,喷礴流悬布。
砥柱屹当冲,四傍绝依附。
何所恃而傲,力与河伯忤?
摧刚终成柔,条分左右去。
卷土趋向东,昏垫逮徐豫。
神禹无治法,计穷吁天助。
铲除昆仑山,绝河之来路。
西海为尾闾,是龙安身处。

砥柱峰

河从受降城,北折径南注。

万山束缚之,龙性驯不怒。

及兹下三门,喷礴流悬布。

砥柱屹当冲,四傍绝依附。

何所恃而傲,力与河伯忤?

摧刚终成柔,条分左右去。

卷土趋向东,昏垫逮徐豫。

神禹无治法,计穷吁天助。

铲除昆仑山,绝河之来路。

西海为尾闾,是龙安身处。

译文:
河水从受降城开始向北拐弯,然后向南流淌。
万山环绕的砥柱山被河水束缚住,它的龙性驯服而不动怒。
等到它到达三门,水势汹涌澎湃地流淌着。
砥柱山屹立在河流中央,四周没有其他的山脉可以依托。
砥柱山有什么依靠而显得骄傲呢,它的力量竟然与河神抗衡?
最后虽然被摧毁,却变成了柔软的泥石,两岸的水流分成了左右两部分。
砥柱山被卷土向东,直到徐州和豫州都遭受其害。
大禹治理洪水没有固定的法则,他的策略已经到了极限,只能向天帝寻求帮助。
他铲除了昆仑山,阻断了黄河的来路。
西海成为黄河的尾闾,这里是龙的安身之所。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砥柱峰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以及它在黄河中的作用,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河川的动态变化。诗中的“砥柱”指的是位于河南省三门峡附近的黄河峡谷中的山峰,由于它像砥石一样坚硬稳固地矗立在黄河之中,因此被称为“砥柱峰”。
诗的第一句描述了河水从北面转向南流经这个重要的地理标志。接下来,诗人用“万山束缚之,龙性驯不怒”来描绘砥柱山周围的地形环境。这里的“龙性驯不怒”比喻砥柱山如同龙一般具有威严而不失温和的性格。
砥柱峰在河水中的位置至关重要,它不仅阻挡了河流的流动,还在黄河下游形成了一系列著名的峡谷。因此,第二句“及兹下三门”意味着砥柱峰在这里将河流引导到了三门峡这个地方。第三句“喷礴流悬布”进一步描绘了三门峡水流激荡的景象。
砥柱山在黄河中的屹立使得四周的山脉无法与其相比,因此第四句“砥柱屹当冲,四傍绝依附”表达了它的独特地位。第五句“何所恃而傲,力与河伯忤?”反映了砥柱山似乎并不依赖周围环境,反而展现出一种傲慢的姿态。
尽管砥柱山显示出了强大的力量,但它仍然可以被摧毁,最终变成柔和的泥石状态。第六句“摧刚终成柔,条分左右去”说明了这种转变的过程。砥柱山被水流分割成左右两部分后,第七句“卷土趋向东,昏垫逮徐豫”描绘了这一过程的动态景象。
最后两句“神禹无治法,计穷吁天助”提到了大禹的故事,他在治理洪水时遇到了难题,不得不寻求天意的帮助。“铲除昆仑山,绝河之来路”意味着在大禹的时代,他成功地清除了昆仑山作为黄河上游的重要障碍。
最后一句“西海为尾闾,是龙安身处”则是对整个河流系统的总结。西海成为了黄河的尾闾,而砥柱山则成为了龙的栖息之地。整首诗通过对砥柱峰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展现了黄河的自然风貌和河流变迁带来的地理变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