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到吟诗倦到眠,渭阳情切少周旋。
竹孙供饭堆盘玉,松子煎茶满壁烟。
地僻真成鹿门隐,心空合悟象王禅。
秋高水涸渔舟杳,始信桃源未是仙。
【注释】
竹孙:竹坞中的孩子。
鹿门隐:指陶渊明的归隐,因在襄阳西北有鹿门山。
象王禅:佛教语,比喻禅宗的教义。
【赏析】
此诗是作者过舅竹坞草堂时作。首联点题,写在舅舅竹坞草堂流连数日,兴致勃勃,吟咏不已,直到疲倦到打瞌睡的地步,才恋恋不舍地告别。次联以“少周旋”四字点出与舅氏交往之少,而舅氏却对作者殷勤备至,情意深长。颈联用典。“竹孙”指外甥。苏轼曾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作注:“陶公之子名潜,字渊明。”又云:“潜于晋太元中自江州赴都,道由庐山,陶公命潜拜见。”陶潜曾隐居于庐山东林寺,后迁居柴桑。苏轼的舅父黄庭坚曾任江西转运使,知洪州,建东林寺于庐山,并请陶潜为僧,所以诗人以“竹孙”暗指黄庭坚的儿子黄庶(苏轼)。“松子煎茶”,典出《世说新语•雅量》,刘伶酒醉后常以松枝煮酒,故后人称其为“醉仙”。苏轼此处以松子煎茶代指刘伶。尾联以景结情,写自己远离尘嚣,心境清静,悟到了禅宗的道理,方知桃源仙境也并非神仙居住之所。
这首五言律诗,从“兴到吟诗倦到眠”起笔,就表现了词人与友人欢聚时的愉快心情。但词人并没有沉浸在欢乐之中,而是很快进入了沉思状态,这一句就暗示了他内心的这种变化。“渭阳情切少周旋”,渭阳即长安,这里用来指代京城。词人在京中做官多年,仕途坎坷,屡受打击。现在回到家乡,心情自然十分复杂。但词人并不因此而消沉,反而更加珍惜与亲友相聚的时光,于是写下了这两句诗。“竹孙”是指他的外甥黄庶。苏轼曾为陶渊明《归去来辞》作注,其中说陶潜隐居庐山东林寺后,移居柴桑,后来还俗当了镇军参军。苏轼的舅舅黄庭坚曾为他在庐山东林寺建一寺院,称为东林寺,苏轼的外甥黄庶也曾随舅舅来到庐山居住。“竹孙供饭堆盘玉”,是描写外甥黄庶为苏轼准备饭菜的情景。苏轼被贬谪黄州期间,生活上受到不少照顾,特别是黄庶为他精心准备了饭菜,让他感到十分欣慰。“松子煎茶满壁烟”,是描写松子煎茶的场面。苏东坡一生嗜茶如命,他不仅喜欢品茗,还善于烹茶。据《东坡志林》记载:“东坡在黄州作团脐茶、碾罗茶,皆绝品,而喜客尝之,每值不饮辄强饮。或问其故,曰:‘平生好茶,虽万里未尝有酪半盏、菜羹一粒者。’”苏轼曾在庐山修建东林寺,并且在那里住了很久。苏轼在庐山东林寺建有一座亭子叫东林亭,亭下有一池名叫万籁池。苏轼在《东林》诗中写道:“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游子恋故乡,慈亲劳远具。”“竹孙供饭堆盘玉”,就是苏轼思念故乡的表现。苏轼在这首诗里通过描写外甥为自己做菜和煎茶的场景,表达了他对家乡生活的怀念之情。“地僻真成鹿门隐,心空合悟象王禅”,这两句也是苏轼在回忆自己的过去。“鹿门三顾”指刘备三次上山拜访诸葛亮的故事。“象王禅”出自《维摩经》卷八,佛经中的大乘菩萨所修的最高境界。苏轼在这里运用这两个典故,表示自己已经达到了这种境界,不再为世俗所动。“秋高水涸渔舟杳,始信桃源未是仙”,这两句又是苏轼在感叹自己曾经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桃源”,出自《桃花源记》。据说在桃花源里的人安居乐业,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道:“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里的“沧海”指的就是大海。苏轼在这里用这两个典故,表示自己曾经追求的理想生活与现实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