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然一丘壑,明哲此幽栖。
墙借悬崖匝,轩因荫桂低。
月明松鼠啸,林暗草虫啼。
烦抱清风涤,中宵梦不迷。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语言表达和赏析。

首先理解诗句意思,把握诗意。

“萧然一丘壑”,是说这地方空旷幽深。“萧然”,空寂的样子。“一丘壑”,指山间水边。

“明哲此幽栖”,这是明智的人在此隐居。“明哲”,明智,有智慧。“幽栖”,隐居。

“墙借悬崖匝”,是说围墙高耸,环抱着山崖。“悬崖”,“匝”,环绕。

“轩因荫桂低”,是说轩窗因为桂树的浓荫而显得低矮。“轩”是廊屋,“荫”是树的阴影,“桂”是桂树。“低”,这里形容桂树高大茂盛,遮蔽了轩窗。

“月明松鼠啸”,是说明月之下,树上有松鼠在鸣叫。“月明”,明亮的月光,“松鼠”指松鼠。

“林暗草虫啼”,是说树林昏暗时,草丛中虫声唧唧。“林暗”,指树木茂密,光线昏暗;“草虫”,泛指草丛中的小动物。“唧唧”,虫鸣声。

“烦抱清风涤”,是说烦闷地抱着清风来洗涤。“烦恼,烦恼”。

“中宵梦不迷”,是说半夜时分,梦中也没有被迷惑。“中宵梦不迷”,意谓在深夜里也做着好梦,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而迷失方向。

【答案】

宿虞山

逍遥游

先文靖公读书馆

萧然

一丘壑,明哲

此幽栖。

墙借

悬崖匝,轩

因荫桂低。

月明松鼠啸,林暗

草虫啼。

烦抱清风涤,中宵梦不迷。

赏析:

首句写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萧然一丘壑”,点明诗人的住所环境清幽。“一丘壑”,山间的水泽、草木丛生之地,多用来形容人迹罕至的僻静之所。诗人以“一丘壑”喻其居所,可见他心性超然,淡泊名利,追求的是远离尘嚣、与世无争的闲适生活。次句“明哲此幽栖”,则表明他选择隐居并非出于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明智之举。他深知只有远离喧嚣、退隐山林,才能真正体味到人生的真谛。“明哲”二字,既表达了他对世事洞察秋毫的智慧,又揭示了他选择隐居的真正原因——为了寻找心灵的归宿。

颔联描绘了诗人居住环境的优美景色。“墙借悬崖匝”一句,形象地勾勒出墙壁高耸、环抱着山崖的奇特景象。“匝”,环绕。这里的“墙”并非实体建筑,而是象征性地指代山崖上的峭壁。诗人巧妙地运用夸张手法,将峭壁与墙壁相比喻,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有趣。而“轩因荫桂低”,则是对前一句的具体化和具象化。轩窗之所以显得低矮,是因为桂花的香气四溢,弥漫于整个空间,使人感到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难以自拔。这一细节描写,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更增添了诗作的情感色彩。

颈联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居住环境的静谧氛围。“月明松鼠啸”,是说当明月高悬时,树上的松鼠在欢快地鸣叫。“月明”二字,不仅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夜晚氛围,还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与满足。而“林暗草虫啼”,则与上句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夜色朦胧的林中,草丛中的虫儿发出凄切的鸣叫声,营造出一种寂静而又略带凄凉的氛围。这两个意象的巧妙组合,不仅丰富了诗作的情感层次,还增强了诗作的艺术感染力。

尾联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烦抱清风涤”,意谓在烦恼之时,他总喜欢抱着清风来洗涤心灵。“清风”,象征着清新、自然的气息,代表着诗人对大自然的深深眷恋与向往。“中宵梦不迷”,则是说即使在夜深人静的时刻,他也能做一个美好的梦,不会被外界的纷扰所影响。这一结尾,不仅彰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与执着,更透露出他对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这首七绝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居住环境的优美景色以及他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展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精神风貌和对自然之美的独到领悟。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堪称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