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息荆卿去,萧萧易水秋。
定知遗恨在,不肯向西流。
以下是对《渡易水》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赏析。
诗篇原文:
叹息荆卿去,萧萧易水秋。
定知遗恨在,不肯向西流。
注释解析:
- 叹息荆卿去:这句描述了荆轲的离去,感叹他的壮志未酬。
- 萧萧易水秋:易水在秋天显得格外凄凉,暗示着一种悲壮的氛围。
- 定知遗恨在:诗人确信荆轲的忠诚和遗憾将永远被人们铭记。
- 不肯向西流:表达了即使荆轲选择了西流(即自杀),他的决心也不会改变。
翻译:
昨夜宝刀在匣中幽幽鸣,燕赵的悲歌最能表达壮士心中不平。易水缓缓流淌,天青草绿,山河依旧,可惜这里已无处送别像荆轲那样的壮士贤良!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易水的描述,展现了一种英雄末路的悲壮情绪。荆轲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著名的悲剧,而陈子龙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这位壮士的敬仰之情。诗中的“叹息”和“萧萧易水秋”等词汇,都传达了一种深深的哀伤和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同时,诗中的对比手法——“定知遗恨在,不肯向西流”——也揭示了荆轲虽然壮志未酬,但绝不向命运低头的决心。这种坚定的态度,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次对英雄精神的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