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滇南石,无双庆道碑。
建宁传胄远,庸蜀定迁迟。
四姓崇乡望,千柯振本支。
绍班爰采尔,氏爨实因之。
世擅龙骧号,身丁狼暴滋。
南中仗磐石,天邑仰风仪。
纯懿清明扇,英雄高略姿。
昼游曾衣锦,寝疾遽骑箕。
铭既空千古,珉应重一时。
文章真汉晋,字体亦繇芝。
我幸临模在,仍当奕祀垂。
阮公犹保护,书派此宗师。

第一段:建宁传胄远,庸蜀定迁迟。

  • 第一句:建宁(今福建建瓯县)是地名,这里特指建宁的宗谱或血统。
  • 第二句:提到“庸”(四川一带),意味着此地的家族在迁移或定居过程中有所延迟。
  • 注释:这里的“建宁”和“庸蜀”可能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两个地方,一个可能是古代的地名,另一个则可能是指后来的四川地区。
  •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家族在迁徙过程中的历史变迁,也暗示了家族成员之间的地域差异和文化联系。

第二段:四姓崇乡望,千柯振本支。

  • 第二句:指的是有四个姓氏的人崇尚同一种声望或地位。
  • 第三句:表示宗族中有千棵树木,象征着家族的繁荣和壮大。
  • 注释:此处的“四姓”和“千柯”都是比喻表达,意指家族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 赏析:通过对比,诗人强调家族的重要性,以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也展示了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第三段:绍班爰采尔,氏爨实因之。

  • 第二句:这里的“绍班”指的是继承家族传统的行为,而“采尔”则是取用之意。
  • 第三句:表明“氏爨”是这个家族的根基或者由来。
  • 注释:“绍班”和“采尔”都表达了家族对于传统的尊重和传承。
  • 赏析:这句诗反映了家族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传统的继承,展现了家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面貌。

第四段:世擅龙骧号,身丁狼暴滋。

  • 第二句:指代家族在历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如同龙般威猛。
  • 第三句:描述了家族成员在经历苦难时仍然坚韧不拔,如狼般凶猛。
  • 注释:“龙骧号”和“狼暴滋”都是夸张的说法,用以形容家族的辉煌和坚韧。
  • 赏析:此段诗句通过对比,突出了家族在逆境中的不屈精神和卓越成就。

第五段:南中仗磐石,天邑仰风仪。

  • 第二句:南中(泛指南方地区)以磐石为象征,表示稳固和可靠。
  • 第三句:天邑(古代对京城的美称)仰望家族的风采和风范,表示其高尚的品德和影响力。
  • 注释:“磐石”和“风仪”都是比喻表达,用以形容家族的稳定和威严。
  • 赏析:通过描绘家族在南方和京城的形象,诗人强调了家族的影响力和崇高地位。

第六段:纯懿清明扇,英雄高略姿。

  • 第二句:纯懿(纯洁美好)的清风象征着家族的道德品质。
  • 第三句:英雄(英勇)的姿态展现了家族成员的才华和能力。
  • 注释:这里的“纯懿”和“英雄”都是赞美之词,用来描述家族成员的美德和才能。
  • 赏析:这两句诗表达了对家族成员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的赞美。

第七段:昼游曾衣锦,寝疾遽骑箕。

  • 第二句:白天游玩时身穿锦绣华服,展现出家族的繁荣和富贵。
  • 第三句:突然患病需要骑马治疗,体现了家族遭遇不幸的情境。
  • 注释:“昼游”和“寝疾”都是描述家族生活状态的词语,前者代表繁华,后者代表衰落。
  • 赏析:这两句诗描绘了家族从鼎盛到衰落的过程,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

第八段:铭既空千古,珉应重一时。

  • 第二句:铭刻于碑文的事迹已经成为永恒的历史,无需再赘述。
  • 第三句:新刻的石头应该受到珍视,因为它代表着当代的荣耀。
  • 注释:“金石”是古代用于记录重要事件的物品,代表着不朽和尊贵。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对历史的记忆和对现实的重视,提醒人们珍惜当下,铭记历史。

第九段:文章真汉晋,字体亦繇芝。

  • 第二句:文章的内容与汉代和晋代相似,体现了家族的文化传承。
  • 第三句:字体模仿灵芝,象征着家族的繁衍生息和生机勃勃。
  • 注释:“汉晋”和“芝”都是古代文化的代表,这里用来象征家族的文化和生命力。
  • 赏析:通过比较历史与现代,诗人强调了家族文化的持久性和活力。

第十段:我幸临模在,仍当奕祀垂。

  • 第二句:有幸亲眼看到家族的典范,依然值得后代效仿。
  • 第三句:继续传承家族的精神,使之永垂不朽。
  • 注释:“临模”和“奕祀”都是表示传承和延续的意思。
  • 赏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家族的敬意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家族能够继续传承下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