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苑凋残久,登临法界宽。
孤云穿竹细,宿鸟出林寒。
井废泉何在,花深露未干。
断碑横蔓草,剥落有谁看。
【注释】
①过建隆寺访友:到建隆寺拜访朋友,因建隆寺有李白的遗迹。
②鹿苑:指建隆寺,唐玄宗曾在这里建避暑宫。
③法界:佛家语,即法门、佛法。
④孤云穿竹细:形容山间云雾缭绕,穿进竹林,十分细微。
⑤宿鸟出林寒:天冷了,鸟儿飞回树林避寒。
⑥井废泉何在:古时井旁常有辘轳,现在废了,泉在哪里?
⑦花深露未干:花开得茂盛,露水还未干透。
⑧断碑:残损的石碑。
⑨剥落:风化,风化后露出地面。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于开元二十三年(735)游建隆寺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
第一句“鹿苑凋残久”,点明时间地点,写建隆寺经过战乱后的荒凉之景。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安史之乱平定后不久,杜甫就曾写过《登兖州城楼》一诗:“东郡趋庭日,西江入蜀时。山河扶地险,风雨满堂危。”而此时,李白来到建隆寺,不禁感慨万分。“登临”二字,既写出了他对建隆寺的仰慕之情,又表现出他此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第二句“孤云穿竹细”,描写了他登高望远时所见的景象,也是他对建隆寺景色的描绘,突出了寺庙周围环境的清幽。
第三句“宿鸟出林寒”,以宿鸟出林为线索,进一步描绘了建隆寺周围环境的特点——山野空旷,树木丛生。
第四句“井废泉何在”,通过对比建隆寺周围的景色和泉水的消失,暗示了社会的动乱和百姓的流离失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第五句“花深露未干”,描写了春天来临、百花盛开的景象,但同时也暗示了社会的现状——战争使得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无法享受大自然的美好风光。
第六句“断碑横蔓草”,通过对断碑周围环境的描述,展现了寺庙已经破败不堪的现状,暗示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第七句“剥落有谁看”,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无奈和失望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国家的担忧和自己无能为力的感觉。
整首诗通过描绘建隆寺周围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现状,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对社会现状的关注。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充满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人生沧桑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