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池旌旆建高秋,又看移来豫北留。
昨日大伾山下过,恩光先被鹫峰头。

【注释】

南池旌旆:指南池边高高的旌旗。建,树立。高秋:指秋季。移来豫北:移驻在豫州的北部。豫州,古地名。鹫峰:山峰名,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大伾山:位于河南滑县东,与洛阳近。恩光:《尚书·周书·吕刑》中说:“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左传》襄公四年说:“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典刑”,这里指代法律和刑罚。先被鹫峰头:指先受到鹫峰山上的法律、刑罚的惩罚。【赏析】

此诗是作者为友人祝寿而写的。首联写诗人与友人相会于南池,并在那里举行了雅集,即宴会。颔联承首联而来,写宴会之后,又看到友人被迁往豫州的北部,诗人对此表示同情和忧虑。“移来豫北留”中的“豫北”指豫州北部,也就是作者所处之地——滑州(今河南省滑县),当时滑州属于宋朝管辖。颈联写诗人昨日从大伾山下经过,友人被迁到豫州北部后,受到了鹫峰山上法律和刑罚的惩罚。“鹫峰”,据晋人张华《博物志》记载,鹫峰山在豫州城西一百八十里的地方,因有白鹫栖息而得名,山上有一座寺庙。

这首诗语言简练,含义深刻。首联点出了时间地点,二联表达了对友人迁离的感慨之情,颈联则揭示了友人遭受不白之冤的原因。

此诗是一首送别诗,但诗人并没有直接写出离别之情,而是通过描写与友人相别的具体情景来表达自己的惜别之情。全诗结构严谨,用词精当,既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友情,也体现出他的高超的艺术修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