飒然一派起秋林,相和无人竟夕吟。
落叶萧萧声乍隐,悬泉㶁㶁响堪寻。
悠扬岂似临风笛,断续非关捣练砧。
默坐寂寥听不厌,恍于静里得空心。

这首诗的原文是唐代诗人王维的《秋夜独坐》。下面是对每一句的逐词释义:

  • 飒然一派起秋林,相和无人竟夕吟。
  • 飒然:形容秋风的声音,非常清脆而有力。
  • 一派:一片。
  • 起秋林:秋天树林里响起了风声。
  • 相和:相互应和。
  • 无人竟夕吟:没有人在整晚地吟诵。
  • 竟夕:整晚。
  • :这里指吟诗。
  • 默坐寂寥听不厌:静静地坐着,听着风声而不感到厌倦。这里的”不厌”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声音的热爱与痴迷。
  • 恍于静里得空心:在静寂中感受到了心灵的宁静。

译文:

飒飒秋风起,林间一片清。
无人伴我吟,深夜独自思。
萧萧落叶声渐隐,泉水潺潺响如寻。
笛声悠扬非似风,断续砧声无关心。
静坐寂寥感无边,心空如水月中明。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幅秋夜独坐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内心的平和。首句“飒然一派起秋林”描绘了秋天夜晚树林中风吹树叶发出的声音,营造出一种清冷、幽静的氛围。接下来,诗人以“相和无人竟夕吟”表达了自己在这个寂静的夜晚中,只有自己与自然对话,没有其他人的陪伴。这反映了诗人的孤独和对自然美的深切体验。

诗中的“萧萧落叶声乍隐,悬泉㶁㶁响堪寻”通过具体的声响描绘了秋天的丰富色彩和生动声音。落叶的沙沙声和泉水的流淌声,都成为了诗人心中无法言说的美好。这种描述不仅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也引发了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最后两句“悠扬岂似临风笛,断续非关捣练砧”则从听觉上进一步拓展了前文的景象。诗人认为那些悠扬的音乐(可能是笛子声)和断断续续的音乐(可能是捣衣声)虽然美丽,但并不如他此刻所听到的自然之声那样触动心灵。这种对比强调了自然之声的纯净和纯粹,以及它们在诗人心中留下的深刻影响。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和内心情感的体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无限感慨和对平静心境的追求。它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更是一篇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心灵与自然对话的深刻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