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叶上雨声过,乍觉新凉飒飒多。
山色崔嵬千叠翠,湖光潋滟万重波。
游鱼避钓依寒藻,翔鸟惊弦就碧萝。
莫讶金风催改序,秋晖偏好快晴和。

【注释】

九洲:九州,泛指中国。

蒹葭(jiān jiā):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茎长而叶尖细长,花穗状,白色,生在水边或湿地,根茎可以食用。

飒飒(sà sà):风声。

崔嵬(cuī wéi):高大。

寒藻:冷湿的草。

碧萝(bì luó):青翠的藤蔓植物。

金风:秋风。

【赏析】

此诗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小令。首联描写了雨后秋日的清丽景色。颔联以“山色”“湖光”作两幅画面,展现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卷。颈联则以鱼鸟为喻,写出了秋天景物的特点。结尾两句写诗人对这美景的喜爱之情。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意境清新幽雅,给人以美的享受。

首句“雨后九洲清宴望西山”,点明题意。雨后的九州,显得更加清丽,作者站在高处望着远去的西岳,心情无比舒畅,不禁吟哦起这首诗来。“清宴”二字用得极好,它既表现了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愉悦,也渲染了环境的气氛。“九洲”,即天下。“望西山”说明作者站在高高的楼台上远眺。“雨后”二字点明了时间;“九洲”、“望西山”二词又点明了地点。

次句“蒹葭叶上雨声过,乍觉新凉飒飒多”,描绘了雨后秋日的情景。蒹葭是一种生长在水边的草本植物,其叶子细长,花穗状如苇叶,洁白如雪,故又称芦芽。这里用一“过”字,把雨声拟人化了,仿佛那细细的雨丝儿正轻轻地掠过蒹葭叶上的雨滴,使它们发出沙沙的响声;又仿佛那潇潇洒洒的秋雨,正是那千千万万的“飒飒”之音。“乍觉新凉飒飒多”,则是说这秋雨之后,天气骤然转凉,给人一种萧瑟之感。这一句,不仅生动地刻画了雨后的秋日景象,而且从听觉和感觉两方面,传达出一种凄清、空寂的感觉。

第三句“山色崔嵬千叠翠,湖光潋滟万重波”。这是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它由两个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山色,后一部分写湖水。“山色崔嵬”,是说远处群山连绵起伏,峰峦叠嶂、重重叠叠;“千叠翠”,则是指那些苍翠欲滴的树木、竹丛、松柏等植被,它们层层叠加,绿浪滚滚地映衬着蓝天白云。后一部分是一幅湖光图:“湖光潋滟”,是说湖水波光粼粼,荡漾开去,宛如无数片银鳞;“万重波”,则是说湖面波纹绵延不断,浩浩荡荡,宛如万顷碧波。这两句诗,将山与水的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崔嵬”“千叠翠”与“潋滟”“万重波”相呼应,形成了一个层次分明而又和谐统一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美丽的山水之间,尽情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光。

第四句“游鱼避钓依寒藻,翔鸟惊弦就碧萝”,“游鱼”和“翔鸟”分别代指水中的鱼儿和空中的鸟儿。这两句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通过描绘鱼儿和鸟儿的行为,表现出了秋日里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避钓”和“惊弦”则分别形容鱼儿躲开钓鱼者的钓线和鸟儿受到惊吓后飞向枝头躲避的动作。“寒藻”和“碧萝”分别指冷湿的藻类植物和青翠的藤蔓植物。这两个词语进一步衬托出了季节特征——秋季来临。因此,“避钓依寒藻”“惊弦就碧萝”不仅是对前面所写山色、湖光的具体补充,也是对整体画面的进一步点缀,使整首诗的画面更加完整、丰满。

最后两句“莫讶金风催改序,秋晖偏好快晴和”。“莫讶”的意思是不要奇怪;“金风”指秋风;“改序”指改变四季的顺序;“秋晖”指秋日的阳光;“快晴和”则是说秋阳明媚,晴朗和暖。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秋季的喜爱之情。他认为,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是一年中最好的一个季节。在这里,他不仅仅是赞美了秋天本身,更是借秋天这个载体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既有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也有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同时,这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对于自然、人生和宇宙的认识和理解,即他们总是能够从中看到美的一面,并以此为生活的动力和目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