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注释】
- 篱畔:篱笆旁边。
- 秋酣:秋日的酣眠。
- 不分明:不清楚,模糊。
- 和云伴月:云和月亮相伴。
- 庄生蝶:庄子的蝴蝶梦。
- 陶令盟:陶渊明的隐逸之情。
- 雁断:大雁南飞。
- 故故:反复。
- 蛩鸣:蟋蟀鸣声。
- 寒烟:寒风中的烟雾。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秋天的宁静夜晚,通过梦境与古代文人的情感相联系,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之情。
诗的第一句“篱畔秋酣一觉清”,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秋夜景色,篱笆旁一个人悠然入睡,整个环境显得非常清晰,仿佛连云和月亮都融入了这一份清新之中。
接下来的几句“和云伴月不分明,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诗人通过梦境进入另一个境界,这里的“和云伴月”意味着梦中的景象与现实中的朦胧美相似,而“登仙非慕庄生蝶”则反映了诗人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人回忆起与古代隐士陶渊明相似的情怀,再次强调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第三句“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描述了梦中与大雁和蟋蟀互动的情景,这些生物的出现象征着自然的韵律和季节的更迭,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生命节奏的感受。
最后四句“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则是对前文的总结与升华。诗人在梦中醒来后感到孤独和悲伤,无法向任何人倾诉内心的哀愁。周围的衰草和寒烟成为了他情感的象征,它们无声地传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无尽哀愁。
这首诗通过描绘梦境中的景象和人物,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形态的追求以及现实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寂寞与无奈。同时,诗人也借此反思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示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寻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