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余学古文者也,以文论山:武夷无直笔,故曲;无平笔,故峭;无复笔,故新;无散笔,故遒紧。不必引灵仙荒渺之事。为山称说,而即其超隽之概,自在两戒外别竖一帜。余自念老且衰,势不能他有所住,得到此山,请叹观止。而目论者犹道余康强,劝作崆峒、峨眉想。则不知王公贵人,不过累拳石,浚盈亩池,尚不得朝夕游玩;而余以一匹夫,发种种矣,游遍东南山川,尚何不足于怀哉?援笔记之,自幸其游,亦以自止其游也。

注释:

  1. 游武夷山记
  2. 嘻(xī)
  3. 余学古文者也,以文论山:武夷无直笔,故曲;无平笔,故峭;无复笔,故新;无散笔,故遒紧。
  4. 不必引灵仙荒渺之事。
  5. 为山称说,而即其超隽之概,自在两戒外别竖一帜。
  6. 余自念老且衰,势不能他有所住,得到此山,请叹观止。
  7. 而目论者犹道余康强,劝作崆峒、峨眉想。
  8. 则不知王公贵人,不过累拳石,浚盈亩池,尚不得朝夕游玩;而余以一匹夫,发种种矣,游遍东南山川,尚何不足于怀哉?
  9. 援笔记之,自幸其游,亦以自止其游也。
    译文:
    我学习古文,用文字来评论山:武夷没有直接描述山峰的笔触,因此显得曲折;没有平铺直叙的笔触,因此显得陡峭;没有连绵不断的笔触,因此显得新异;没有散漫的笔触,因此显得遒劲紧致。没有必要引入神仙鬼怪荒诞的事情。作为一座山来说,它的特点就是超俗不凡,不在两个戒律之外另树旗帜。我自以为年纪大了,身体衰弱,不可能有其他的追求,来到这武夷山,只能感叹它的美丽和伟大。然而对武夷山的评价者们还在说我是强健有力的人,他们劝我要像崆峒山、峨眉山那样建功立业。那么他们不知道王公贵族们只不过是累赘着几块石头,挖空了满田的池塘,还不能经常去游玩。而我作为一个平民,已经能够做这么多事情,游览遍了东南山川,还有什么不能满足的呢?我写下这些记录,既庆幸自己能够游览,同时也用来制止自己的游览行为。
    赏析:
    《游武夷山记》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施闰章的作品。文章通过作者游览武夷山的经历,展现了武夷山的自然美景和人文精神。文章语言简练,情感深沉,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文章开篇就提出了对武夷山的评价:“嘻!余学古文者也,以文论山:武夷无直笔,故曲;无平笔,故峭;无复笔,故新;无散笔,故遒紧。”这是作者对武夷山的独特见解和评价。他认为武夷山的笔触并不是直线,而是弯曲的;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陡峭的;不是连贯不断的,而是新鲜的;不是散乱的,而是遒劲紧致的。这种评价不仅体现了作者对武夷山的深刻理解,也展示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感受。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游览目的:“余自念老且衰,势不能他有所住,得到此山,请叹观止。而目论者犹道余康强,劝作崆峒、峨眉想。”这句话表明了作者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担忧以及对武夷山的向往。他认为自己年事已高,无法再有更多的追求和建树了,但当他来到武夷山后,却感到惊叹不已。同时,他也看到了人们对他的误解和期望。他们认为他是一个健康强壮的人,并建议他去攀登崆峒山和峨眉山。然而,他却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
    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自己游览武夷山的感受和体验:“而目论者犹道余康强,劝作崆峒、峨眉想。”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他人对他的看法的不满和抗议。他认为人们把他看作是一个健康强壮的人,并建议他去攀登崆峒山和峨眉山。然而,他却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这也反映了作者对于自我认知的思考和困惑。
    作者在文章的结尾部分表达了自己的写作目的和态度:“援笔记之,自幸其游,亦以自止其游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写作的目的和态度的理解。他认为写作是为了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于武夷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他也希望读者能够通过他的记录来感受到武夷山的魅力和美丽。这也是他对于自我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游武夷山记》是一篇富有情感和哲理的散文。它通过对武夷山的描绘和自己的游览体验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感悟。同时,它也揭示了作者对于自我的认知和态度的思考和困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