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关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鲍甥孔巡曰:“盍记之?”余曰:“兹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邱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
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蹷然而入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僻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乐,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
诗句: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关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鲍甥孔巡曰:“盍记之?”余曰:“兹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邱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
译文:农历九月癸亥,我前一天进雁荡山,第二天返回。古代遗迹大多被草木覆盖,难以登攀探访,但雁荡山的山容和墙壁颜色,却是我之前见过的没有的。我的舅舅鲍甥孔巡说:“何不记录下来呢?”我说:“这雁荡山无法记录。永康、丽水的山,是荒远地方中的一个山沟或小湖,柳宗元在贬谪时居住于此,通过深究探寻来送日月流逝,因此能够详尽地描述出来。但是雁荡山,它是浙江东边和西边的山海所汇聚,幽深奇特险峻,各种形状奇特怪异的山峰众多,想要通过雕刻绘画的方式来描绘它的样子,那山容和墙壁的颜色就被称为名山了。没有办法区分这是雁荡山特有的岩石沟壑。”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游览雁荡山后有感而写的。诗的前两句描述了雁荡山的环境,后两句表达了对雁荡山的独特之处的认识。雁荡山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北部,是一处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也是中国四大名胜之一。雁荡山以其独特的山水风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游客。
雁荡山的山容和墙壁颜色是其独特之处之一。《游雁荡记》中提到的“太古之容色”,意味着雁荡山的自然风貌保持得非常完好,没有任何人为的破坏。这与其他名山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在古代,许多名山因为受到过度开发和游客的破坏而失去了原有的风貌。雁荡山的这种自然之美,使其成为了一个值得人们珍惜和保护的地方。
雁荡山还以其幽深、奇特险峻、形态各异的山峰而闻名。这些山峰的形成是由于地质运动、水流侵蚀等多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这些山峰的独特之处,使得雁荡山成为了一个具有丰富旅游资源和观赏价值的景区。
《游雁荡记》通过对雁荡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同时,这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