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穴其隧,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续毕,掷笔就寝。头刚着枕便忽睡去,一夜竟不知所之,直至天明方醒。翻身看时,只见袭人和衣睡在衾上。宝玉将昨日的事已付与度外,便推他说道:“起来好生睡,看冻着了。”
原来袭人见他无晓夜和姊妹们厮闹,若直劝他,料不能改,故用柔情以警之,料他不过半日片刻仍复好了。不想宝玉一日夜竟不回转,自己反不得主意,直一夜没好生睡得。今忽见宝玉如此,料他心意回转,便越性不睬他。宝玉见他不应,便伸手替他解衣,刚解开了钮子,被袭人将手推开,又自扣了。宝玉无法,只得拉他的手笑道:“你到底怎么了?”连问几声,袭人睁眼说道:“我也不怎么。你睡醒了,你自过那边房里去梳洗,再迟了就赶不上。”宝玉道:“我过那里去?”袭人冷笑道:“你问我,我知道?你爱往那里去,就往那里去。从今咱们两个丢开手,省得鸡声鹅斗,叫别人笑。横竖那边腻了过来,这边又有个什么‘四儿’‘五儿’伏侍。我们这起东西,可是白‘玷辱了好名好姓’的。”宝玉笑道:“你今儿还记着呢!”袭人道:“一百年还记着呢!比不得你,拿着我的话当耳旁风,夜里说了,早起就忘了。”宝玉见他娇嗔满面,情不可禁,便向枕边拿起一根玉簪来,一跌两段,说道:“我再不听你说,就同这个一样。”袭人忙的拾了簪子,说道:“大清早起,这是何苦来!听不听什么要紧,也值得这种样子。”宝玉道:“你那里知道我心里急!”袭人笑道:“你也知道着急么!可知我心里怎么样?快起来洗脸去罢。”说着,二人方起来梳洗。
诗句:
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穴其隧,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
译文:焚烧花朵散发香气,闺阁里开始有人劝诫,破坏了宝钗的美好形象和黛玉的灵窍,削弱了情感和美好,使得闺阁中的美丽与丑恶开始相似。如果闺阁中的人接受劝诫,那么就不会存在天蝎座和牛郎星之间的冲突,破坏了他们的美好形象,就没有恋爱的心思,削弱了他们的灵窍,没有才华和思绪。那些像宝钗、宝玉、花鸟、麝香的人是张着罗网,挖空心思地迷惑和纠缠世界。原来袭人见他无晓夜和姊妹们厮闹,若直劝他,料不能改,故用柔情以警之,料他不过半日片刻仍复好了。不想宝玉一日夜竟不回转,自己反不得主意,直一夜没好生睡得。今忽见宝玉如此,料他心意回转,便越性不睬他。宝玉见他不应,便伸手替他解衣,刚解开了钮子,被袭人将手推开,又自扣了。
译文:原来袭人看到他整晚和姐妹们嬉戏打闹,如果直接劝说他,恐怕他不会改变。所以用温柔的话语来警告他,预计他只会在半天或一晚上的时间就会恢复过来。然而,宝玉一整夜都没有回来,反而让袭人感到困惑,整晚都没能好好休息。现在看到宝玉这样,估计他的心会有所转变,于是故意不去理睬他。当宝玉看见他不动时,伸出手帮他解开衣服上的纽扣,刚刚解开几个,就被袭人的手推回去,然后又重新扣上。
- 你到底怎么了?连问几声,袭人睁眼说道:“我也不怎么。你睡醒了,你自过那边房里去梳洗,再迟了就赶不上。”宝玉道:“我过那里去?”袭人冷笑道:“你问我,我知道?你爱往那里去,就往那里去。从今咱们两个丢开手,省得鸡声鹅斗,叫别人笑。横竖那边腻了过来,这边又有个什么‘四儿’‘五儿’伏侍。我们这起东西,可是白‘玷辱了好名好姓’的。”
译文:你到底怎么了?连续问了几次,袭人睁开眼睛说:“我也一样。”宝玉问道:“我过去哪里?”袭人冷笑着回答:“你问我,我怎么知道?你喜欢去哪里就去哪里。从今以后我们两个分开吧,省得相互争吵,让别人笑话。反正那边已经习惯了,这边又有个’四儿’‘五儿’伺候我们。我们这些人真是白白地玷污了美好的名声和姓氏。”
- 宝玉笑道:“你今儿还记着呢!”袭人笑道:“一百年还记着呢!比不得你,拿着我的话当耳旁风,夜里说了,早起就忘了。”
译文:宝玉笑道:“你还记得呢?”袭人笑道:“一百个世纪还在想着呢!不像你那样,把我说的当作耳边风,晚上说过早上就忘。”
- 宝玉见他娇嗔满面,情不可禁,便向枕边拿起一根玉簪来,一跌两段,说道:“我再不听你说,就同这个一样。”袭人忙的拾了簪子,说道:“大清早起,这是何苦来!听不听什么要紧,也值得这种样子。”
译文:宝玉见袭人娇嗔地满脸通红,情感难以抑制,便从枕头边拿起一根玉簪摔在地上分成两段,说道:“再不听我说话,就像这个一样。”袭人急忙地捡起簪子,说道:“这么早起来干什么?听不听都没关系,也不值得这种样子。”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宝玉和袭人为生活琐事而产生的小矛盾和小插曲,展示了他们之间微妙的情感变化和内心活动。诗中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和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刻画,表达了人物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象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整体上,这首诗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情味,语言通俗易懂,情感真挚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