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听见宝玉奚落宝钗,心中着实得意,才要搭言也趁势儿取个笑,不想靛儿因找扇子,宝钗又发了两句话,他便改口笑道:“宝姐姐,你听了两出什么戏?”宝钗因见林黛玉面上有得意之态,一定是听了宝玉方才奚落之言,遂了他的心愿,忽又见问他这话,便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一句话还未说完,宝玉林黛玉二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凤姐于这些上虽不通达,但见他三人形景,便知其意,便也笑着问人道:“你们大暑天,谁还吃生姜呢?”众人不解其意,便说道:“没有吃生姜。”风姐故意用手摸着腮,诧异道:“既没人吃姜,怎么这么辣辣的?”宝玉黛玉二人听见这话,越发不好过了。宝钗再要说话,见宝玉十分讨愧,形景改变,也就不好再说,只得一笑收住。别人总未解得他四个人的言语,因此付之流水。
诗句:
红楼梦 · 第三十回 · 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龄官划蔷痴及局外
林黛玉听见宝玉奚落宝钗,心中着实得意,才要搭言也趁势儿取个笑,不想靛儿因找扇子,宝钗又发了两句话,他便改口笑道:“宝姐姐,你听了两出什么戏?”宝钗因见林黛玉面上有得意之态,一定是听了宝玉方才奚落之言,遂了他的心愿,忽又见问他这话,便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一句话还未说完,宝玉林黛玉二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凤姐于这些上虽不通达,但见他三人形景,便知其意,便也笑着问人道:“你们大暑天,谁还吃生姜呢?”众人不解其意,便说道:“没有吃生姜。”风姐故意用手摸着腮,诧异道:“既没人吃姜,怎么这么辣辣的?”宝玉黛玉二人听见这话,越发不好过了。宝钗再要说话,见宝玉十分讨愧,形景改变,也就不好再说,只得一笑收住。别人总未解得他四个人的言语,因此付之流水。
译文:
《红楼梦》第三十回中描述了一段对话场景。林黛玉听到宝玉在讽刺她和宝钗时显得十分得意,想要加入他们的笑话之中。这时,由于想找扇子的绛珠(靛儿),宝钗又发了几句话,林黛玉便转口笑道:“宝姐姐,你听了两出什么戏?”宝钗见林黛玉面露得意之色,显然是因为听到了宝玉刚才的讥讽话语而高兴。接着,宝钗又提到她所看的是一出叫做《负荆请罪》的戏剧名字。宝玉随即回应说:“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 宝钗听后笑道:“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这句话还没说完,宝玉和林黛玉两人已经因为这番话感到羞愧难当。凤姐虽然对这些细节不太懂,但她察觉到这三个人的神态,就笑着询问大家是否在大热天吃生姜。其他人不明白她的意思,回答说“没有吃生姜”。凤姐则假装用手摸着脸颊,疑惑地说:“既然没有人吃生姜,怎么这么辣辣的呢?”听到这话后,宝玉和黛玉更加尴尬。最后,宝钗觉得气氛太尴尬,就不再继续说话,而是以笑容结束这场误会。其他人都没能完全理解他们四人之间的对话含义。
注释:
- 红楼梦:指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楼梦》。
- 第三十回:小说《红楼梦》的第三回。
- 宝钗借扇机带双敲:指的是薛宝钗借用扇子作为道具,引出了一系列的机智反应和对话。
- 龄官划蔷痴及局外:龄官在花园里划船玩耍,不小心将船弄翻,自己却浑然不觉,旁观者都为之着急。
- 通今博古:形容知识渊博,对古今中外的事情都能了解。
- 色色都知道:意思是样样都知道,形容知识非常全面。
- 负荆请罪:出自古代故事,比喻主动认错并请求宽恕。
- 大暑天: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最热的时候。
- 青衣:古代戏曲演员的一种角色行当,这里指年轻的女性戏曲演员。
- 贾母:小说中的女主角贾宝玉的母亲,即荣国公夫人。
- 凤姐:小说中的人物,是贾琏的妻子,也是贾府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赏析:
这段对话是《红楼梦》中一个典型的幽默场景,通过语言游戏展示了角色间的机智与风趣。林黛玉和宝玉的对话充满了机智和玩笑,而宝钗的回答则巧妙地引入了另一个话题,展现了她的机智和应变能力。整个对话过程充满了轻松愉快的氛围,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文化现象和人际交往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