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吟罢搁笔,方要安寝,丫鬟报说:“宝二爷来了。”一语未完,只见宝玉头上带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觉笑了:“那里来的渔翁!”宝玉忙问:“今儿好些?吃了药没有?今儿一日吃了多少饭?”一面说,一面摘了笠,脱了蓑衣,忙一手举起灯来,一手遮住灯光,向黛玉脸上照了一照,觑着眼细瞧了一瞧,笑道:“今儿气色好了些。”

黛玉看脱了蓑衣,里面只穿半旧红绫短袄,系着绿汗巾子,膝下露出油绿绸撒花裤子,底下是掐金满绣的绵纱袜子,靸著蝴蝶落花鞋。黛玉问道:“上头怕雨,底下这鞋袜子是不怕雨的?也倒干净。”宝玉笑道:“我这一套是全的。有一双棠木屐,才穿了来,脱在廊檐上了。”黛玉又看那蓑衣斗笠不是寻常市卖的,十分细致轻巧,因说道:“是什么草编的?怪道穿上不像那刺猬似的。”宝玉道:“这三样都是北静王送的。他闲了下雨时在家里也是这样。你喜欢这个,我也弄一套来送你。别的都罢了,惟有这斗笠有趣,竟是活的。上头的这顶儿是活的,冬天下雪,带上帽子,就把竹信子抽了,去下顶子来,只剩了这圈子。下雪时男女都戴得,我送你一顶,冬天下雪戴。”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及说了出来,方想起话未忖夺,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及,羞的脸飞红,便伏在桌上嗽个不住。

诗句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吟罢搁笔,方要安寝,丫鬟报说:“宝二爷来了。”一语未完,只见宝玉头上带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觉笑了:“那里来的渔翁!”宝玉忙问:“今儿好些?吃了药没有?今儿一日吃了多少饭?”一面说,一面摘了笠,脱了蓑衣,忙一手举起灯来,一手遮住灯光,向黛玉脸上照了一照,觑着眼细瞧了一瞧,笑道:“今儿气色好了些。”

译文

寒烟笼罩的小院子变得寂静而萧瑟,稀疏的竹子在窗户边不时地滴下水珠。不知道风雨何时能够停止,已经让眼泪打湿了窗纱。
我读完诗后放下笔,正要安睡,丫鬟跑来报告说“贾宝玉来了”。话音未落,就看到宝玉头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禁笑出声来,问道:“哪里来的渔翁?”宝玉急忙询问黛玉的情况,关心地说:“你今天好些了吗?有没有吃药?今天一天吃了多少饭?”一边说着,一边摘掉帽子、脱下蓑衣,匆忙地拿起灯照明,一只手遮住灯光照射在黛玉的脸上,笑着问她:“今天的气色好多了吧?”

注释

  1. 寒烟小院转萧条:寒风中的小院显得更加萧条。
  2. 疏竹虚窗时滴沥:稀疏的竹子在微风中偶尔滴落雨点。
  3. 不知风雨几时休:不知道这场风雨会持续到什么时候才会结束。
  4. 已教泪洒窗纱湿:泪水已经打湿了窗纱。
  5. 吟罢搁笔:写完诗之后放下笔。
  6. 方要安寝:正要上床睡觉。
  7. 丫鬟报说:丫鬟跑来报告情况。
  8. 宝二爷来了:贾宝玉来访。
  9. 一语未完:一句话还没说完就被打断了。
  10. 只见宝玉头戴大箬笠,身披蓑衣:看到宝玉头上戴的是大箬笠,身穿蓑衣。
  11. 黛玉不觉笑了:黛玉因为宝玉头上的大箬笠和身上的蓑衣而笑。
  12. 那鱼翁是北静王送的:那是北静王送给他的。
  13. 才穿了来:刚刚穿过来。
  14. 棠木屐:一种用棠木制成的鞋子。
  15. 活的斗笠:非常灵活的斗笠。

赏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述展现了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彼此间的趣味。首先,诗人通过描述小院的景色和天气的变化,营造了一个宁静而忧郁的氛围。接着,通过宝玉头上的大箬笠和身上的蓑衣,巧妙地引入了主题——渔翁的形象。这一形象不仅代表了宝玉的一种生活方式,也象征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欣赏。

黛玉的反应充满了惊喜和好奇,她对宝玉头上的大箬笠和身上的蓑衣感到惊讶,并误以为他是渔人,这种误解增加了诗歌的幽默感和趣味性。最后,宝玉的一句“这一套是全的”,不仅表达了他对黛玉的关心,也显示了他的细心和体贴。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宝玉和黛玉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同时,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和生活细节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生活氛围和人物性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