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宝玉见了贾政,回至房中,更觉头昏脑闷,懒待动弹,连饭也没吃,便昏沉睡去。仍旧延医诊治,服药不效,索性连人也认不明白了。大家扶着他坐起来,还是像个好人。一连闹了几天,那日恰是回九之期,若不过去,薛姨妈脸上过不去,若说去呢,宝玉这般光景。贾母明知是为黛玉而起,欲要告诉明白,又恐气急生变。宝钗是新媳妇,又难劝慰,必得姨妈过来才好。若不回九,姨妈嗔怪。便与王夫人凤姐商议道:“我看宝玉竟是魂不守舍,起动是不怕的。用两乘小轿叫人扶着从园里过去,应了回九的吉期,以后请姨妈过来安慰宝钗,咱们一心一意的调治宝玉,可不两全?”王夫人答应了,即刻预备。幸亏宝钗是新媳妇,宝玉是个疯傻的,由人掇弄过去了。宝钗也明知其事,心里只怨母亲办得糊涂,事已至此,不肯多言。独有薛姨妈看见宝玉这般光景,心里懊悔,只得草草完事。
诗句
话说宝玉见了贾政,回至房中,更觉头昏脑闷,懒待动弹,连饭也没吃,便昏沉睡去。仍旧延医诊治,服药不效,索性连人也认不明白了。大家扶着他坐起来,还是像个好人。一连闹了几天,那日恰是回九之期,若不过去,薛姨妈脸上过不去,若说去呢,宝玉这般光景。贾母明知是为黛玉而起,欲要告诉明白,又恐气急生变。宝钗是新媳妇,又难劝慰,必得姨妈过来才好。若不回九,姨妈嗔怪。便与王夫人凤姐商议道:“我看宝玉竟是魂不守舍,起动是不怕的。用两乘小轿叫人扶着从园里过去,应了回九的吉期,以后请姨妈过来安慰宝钗,咱们一心一意的调治宝玉,可不两全?”王夫人答应了,即刻预备。幸亏宝钗是新媳妇,宝玉是个疯傻的,由人掇弄过去了。宝钗也明知其事,心里只怨母亲办得糊涂,事已至此,不肯多言。独有薛姨妈看见宝玉这般光景,心里懊悔,只得草草完事。
译文
话虽如此,宝玉见到贾政后,回到自己的房间时,却感到头晕脑胀,不想动弹,甚至连饭都没吃,就昏沉沉地睡着了。他继续吃药,但药似乎没有效果,他甚至不记得自己是谁了。大家扶着他坐起来,他还是看起来好像没生病一样。连续几天,那天正好是回九的日期,如果不回去,薛姨妈会觉得很尴尬,如果去呢,宝玉这样的样子。贾母知道这是为了黛玉的事情,想要告诉他真相,但是又怕气坏了人。薛宝钗是个新婚的媳妇,很难安慰他,只有让薛姨妈过来才能安慰宝钗。如果不能回去参加回九的宴会,薛姨妈会感到生气。于是她和王夫人、凤姐商量:“我认为宝玉现在魂魄不在身体里,虽然行动自如,但他已经失去了意识。我们可以派两辆小轿子把他送到园子里去,参加回九的庆典。然后你可以请薛姨妈过来安慰一下宝钗,我们一起好好照顾他,这样就可以两边都解决了。”王夫人同意了,立刻准备了。幸运的是,薛宝钗是个新媳妇,宝玉是个傻子,可以由人摆布让他走过去。薛宝钗也知道这件事,心里埋怨母亲处理得不好,既然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她就不再多说什么了。只有薛姨妈看到宝玉这样的时候,心里感到后悔,只好匆匆结束。
注释
- 话说宝玉见了贾政:这里提到“话说”是一个引述或开场白的用法,通常用来引出接下来要说的内容。“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角,而“贾政”是他的父亲。
- 回至房中:返回到自己的房间里。
- 更觉头昏脑闷:感觉更加头晕脑胀。
- 懒待动弹:不愿意活动。
- 连饭也没吃:连饭都没有吃。
- 昏沉睡去:昏迷并睡着。
- 仍旧延医诊治:仍然请医生进行治疗。
- 服药不效:吃药没有效果。
- 更是连人都认不明白了:甚至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了。
- 大家扶着他坐起来:大家都扶着他坐起身来。
- 还是像个好人:还是像正常人一样。
- 一连闹了几天:连续几天都很糟糕。
- 那日恰是回九之期:那天正好是回九的日期。
- 若不过去:如果不去。
- 薛姨妈心里懊悔:薛姨妈心里感到后悔。
- 未免太过分些:未免太过分了些。
- 必要你过来安慰宝钗:你必须过来安慰一下宝钗。
- 一心一意的调治宝玉:全心全意地照顾宝玉。
- 岂不两全:岂不是两全其美?
- 宝钗是新媳妇:宝钗是个新婚的媳妇。
- 宝玉是个疯傻的:宝玉是个傻子。
- 由人掇弄过去了:任由别人摆布让他走过去。
- 宝钗也明知其事:薛宝钗也知道这件事。
- 心里只怨母亲办得糊涂:心里只埋怨母亲处理得不好。
- 事已至此: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
- 不肯多言:不愿多说什么。
- 独有薛姨妈看见宝玉这般光景:只有薛姨妈看到宝玉这个样子。
- 心里懊悔:心里感到后悔。
- 只得草草完事:只能草率地结束。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宝玉因病情严重而被送往远方治疗的场景,以及薛姨妈和王夫人之间的商议。诗中通过细腻的语言表达了宝玉对黛玉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无力感,同时也展现了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整首诗通过对宝玉病情的描述和对他心理状态的刻画,反映了《红楼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人的情感和生活状态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