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毕,雨村还要问自己的终身,士隐便道:“老先生草庵暂歇,我还有一段俗缘未了,正当今日完结。”雨村惊讶道:“仙长纯修若此,不知尚有何俗缘?”士隐道:“也不过是儿女私情罢了。”雨村听了益发惊异:“请问仙长,何出此言?”士隐道:“老先生有所不知,小女英莲幼遭尘劫,老先生初任之时曾经判断。今归薛姓,产难完劫,遗一子于薛家以承宗祧。此时正是尘缘脱尽之时,只好接引接引。”士隐说着拂袖而起。雨村心中恍恍惚惚,就在这急流津觉迷渡口草庵中睡着了。
这士隐自去度脱了香菱,送到太虚幻境,交那警幻仙子对册,刚过牌坊,见那一僧一道,缥渺而来。士隐接着说道:“大士、真人,恭喜,贺喜!情缘完结,都交割清楚了么?”那僧道说:“情缘尚未全结,倒是那蠢物已经回来了。还得把他送还原所,将他的后事叙明,不枉他下世一回。”士隐听了,便供手而别。那僧道仍携了玉到青埂峰下,将宝玉安放在女娲炼石补天之处,各自云游而去。从此后,“天外书传天外事,两番人作一番人。”
红楼梦 第一百二十回 甄士隐详说太虚情,贾雨村归结红楼梦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对人物命运和情感纠葛的细致描绘,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叙事结构。第一百二十回“甄士隐详说太虚情,贾雨村归结红楼梦”作为全书的高潮之一,不仅展示了宝玉与黛玉悲剧性的爱情,也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伦理束缚和人性的复杂矛盾。
故事发生在贾政安葬贾母归来途中,宝玉因被误解而心生郁结。在这一背景下,甄士隐的出现为故事注入了新的转折。甄士隐以高僧身份出现,向贾雨村讲述了宝玉及太虚幻境的故事,并指出宝玉前世今生之缘,以及他与黛玉之间的情感纠葛。甄士隐的话语,如同一针见血般揭示了宝玉内心的纠结与挣扎。
贾雨村,作为书中的重要角色,其经历与转变同样引人深思。他本为官,却因贪墨而被革职,流落街头。在甄士隐的点化下,贾雨村逐渐放下名利之心,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错误。这一转变,不仅是对个人道德的救赎,也是对整个封建社会价值观的一种颠覆。
曹雪芹通过这些情节的展开,展现了人物性格的多层面和复杂性。宝玉的纯真与敏感、黛玉的多愁善感、贾雨村的刚正不阿,每一个角色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尤其是甄士隐与贾雨村的对话,充满了哲理意味,让人不禁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此回不仅深化了《红楼梦》中的情感线,更通过宝玉的命运起伏,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及其对个体命运的影响。通过贾雨村的转变,作者表达了对旧时代道德观念的批判以及对新兴价值观的向往。
在赏析这一回时,我们不应仅停留在表面的情节描写和人物刻画上,更应深入探讨其中蕴含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批判。曹雪芹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既真实又充满象征意义的世界,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对人性、命运以及社会现象有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