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之宜于目而复宜于鼻者,梅也、菊也、兰也、水仙也、珠兰也、莲也。止宜于鼻者,橼也、桂也、瑞香也、栀子也、茉莉也、木香也、玫瑰也、腊梅也。馀则皆宜于目者也。
【注释】
幽梦影 · 卷一 · 五十六
花之宜于目而复宜于鼻者,梅也、菊也、兰也、水仙也、珠兰也、莲也。止宜于鼻者,橼也、桂也、瑞香也、栀子也、茉莉也、木香也、玫瑰也、腊梅也。馀则皆宜于目者也。
“花之宜于目而复宜于鼻者”是说有些花既宜于观赏它的美丽,又宜于嗅闻它的气味,梅、菊、兰、水仙、珠兰、莲等就是如此,“梅”、“菊”、“兰”、“水仙”、“珠兰”、“莲”都是花名。“止宜于鼻者”是说有些花只宜于嗅闻,而不适宜看,橼、桂、瑞香、栀子、茉莉、木香、玫瑰、腊梅等就是如此。
【赏析】
此诗为咏物诗。诗人以梅、菊、兰、水仙、珠兰、莲为“宜于目”的花,以橼、桂、瑞香、栀子、茉莉、木香、玫瑰、腊梅为“止宜于鼻”的花。诗人认为,梅花、菊花、兰花、水仙花、珠兰花、莲花都宜于观赏,但又有各自独特的气味,所以它们既能悦目的同时,又能悦鼻的。而像柚子、桂花、茉莉、玫瑰花之类花,只宜于嗅闻,不能让人欣赏其美丽的形态,所以它们只能作为“止宜于鼻”的花来品评。
这首诗的写法很有特色,作者把梅、菊、兰、水仙、珠兰、莲称为“宜于目”的花,将其他一些花称为“止宜于鼻”的花,这是按照这些花在嗅觉方面的表现来说的,而从嗅觉方面来看,这些花又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梅花有清香、菊花有芳香,兰草有幽香,水仙有清馨,珠兰有芬芳,莲也有清香等等,它们都是宜于嗅闻的。而像柚子、桂花、茉莉、玫瑰花之类花,只能令人嗅到淡淡的香气,而不能让人欣赏到其美丽的形态,所以说是“止宜于鼻”。这样写,就更加突出了梅花、菊花、兰花、水仙、珠兰、莲等花在嗅觉方面的优越性。
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如梅、菊、兰、水仙、珠兰、莲等花,它们不仅宜于嗅闻,而且能给人以美好的形象和高雅的情趣,所以诗人把它们称作“宜于目”的花;而像柚子、桂花、茉莉、玫瑰花之类花,只有香味而没有美丽的形态和高雅的情趣,所以诗人把它们称作“止宜于鼻”的花。这样写,就把梅、菊、兰、水仙、珠兰、莲等花的优美形象与柚子、桂花、茉莉、玫瑰花之类花的平凡形象鲜明地对比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