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为植物中清品,而形家独忌之,甚且谓「梧桐大如斗,主人往外走。」若竟视为不祥之物也者。夫剪桐封弟,其为宫中之桐可知。而卜世最久者,莫过于周。俗言之不足据,类如此夫!

【注释】

幽梦影 · 卷三 · 十三:指《幽梦影》的第三卷。十三,即卷三。

梧桐:一种树名。

清品:清高的品质。

形家:古代以五行八卦为学说,称从事这一学说的人为“形家”。

斗:古代容量单位,一斗约合十升。比喻大。

不祥之物:不吉利的东西。此句意为:认为桐树有大如斗的尺寸,是不吉利的。

剪桐:相传周武王封弟周公旦于鲁,赐之桐树,并剪其枝叶,象征封邑。

宫中之桐:宫中种植的桐树。

周:《诗经·大雅·文王》:“维天之命,於穆不已。肃雍上帝,赫戏威武。生民有物,惟予一人。”此处用“周”指周文王。

俗言不足据:指民间流传的话不可信。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迷信的诗。诗中说:“俗言之不足据”,意谓民间流传的话不可信。而实际上,迷信的说法往往出自于一些具有特殊知识、经验或地位的人。这首诗讽刺的就是那些自视甚高、目空一世的“形家”,他们的所谓“禁忌”往往是迷信,而他们自己却深信不移。作者在这首诗里,对那些自视甚高、目空一世的“形家”进行了尖锐的嘲讽和辛辣的讽刺。

首句“幽梦影 · 卷三 · 十三”,是全诗的总领。它指出本诗所要阐述的是迷信的问题。“幽梦影”是明末诗人张岱的笔名,也是他的号。他一生好学,喜藏书,尤嗜金石文字,著有《幽梦影》一书。

第二句“梧桐为植物中清品,而形家独忌之”,是说明迷信者对某些事物的忌讳。这里,“清品”是指梧桐,即树木中的佼佼者;而“忌之”则指讨厌或害怕。“形家”是迷信者自称,意思是他们自视甚高,自以为比别人高明,因此对某些事物特别敏感,甚至产生恐惧感,从而产生忌讳。这句诗的意思是:在众多的植物中,梧桐是一种清高的品质,然而,对于迷信者来说,它却是不能容忍的。这是因为他们认为,梧桐的形状与某种形状相似,可能会带来不好的预兆。

“甚且谓‘梧桐大如斗,主人往外走’”,具体地描写了这种迷信观念的具体表现。这句话中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是说,迷信者认为,如果梧桐的尺寸过大,那么它就会变得不吉利,因为“大如斗”象征着大祸临头。另一层则是说,如果梧桐的大小超过了某种标准,那么它的主人就会离开这个地方。在这里,“主人往外走”可以理解为离开这个地方,也可以理解为逃避灾难。

“若竟视为不祥之物也者”,进一步强调了迷信者对事物的过分解读。这里,“不祥之物”指的是迷信者认为会带来不好的预兆的事物。这个词语既表达了他们对事物的恐惧,也暗示了他们缺乏科学知识和理性思考。

“夫剪桐封弟,其为宫中之桐可知”,是一句引用典故的句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周武王为了表示对弟弟周公旦的厚爱,曾经剪取过桐树叶子来封赏给他。这里的“剪桐”指的是周武王的行为,而“宫中之桐”则是指宫中种植的桐树。通过这个故事,诗人表达了对迷信者的嘲讽和讽刺。他认为,这些迷信者之所以产生迷信观念,是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缺乏自信,总是试图通过夸大事物来寻求安慰。

这首诗通过对迷信者的描述和讽刺,揭示了迷信的危害性和荒谬性。同时,它也提醒人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迷信所迷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