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和陶诗,尚遗数十首,予尝欲集坡句以补之,苦于韵之弗备而止。如责子诗中:「不识六与七,但觅梨与栗。」「七」字、「栗」字,皆无其韵也。

【注释】

  1. 幽梦影:词集名,清代沈谦撰。
  2. 卷三:指该书第三卷。
  3. 六十四:即“四十四”,此处是虚数。
  4. 苏东坡: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东坡翁。宋代文学家、书法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他的诗、文、书、画均卓然成家而独树一帜,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以豪放派著称于世。他的诗文富有创新精神,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语言生动形象,意境深远。他对后世文学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被尊为“词坛鼻祖”。
  5. 陶诗:陶渊明是东晋末年南朝宋初期杰出的诗人。他一生热爱大自然,对田园生活充满向往,追求一种闲适、宁静的生活。他的诗歌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陶渊明的诗歌作品有《归园田居》、《饮酒》等。
  6. 尚遗数十首:还保留着几十首。
  7. 苦:辛酸,苦恼。
  8. 韵之弗备:音韵方面不齐全。
  9. 如责子诗中:「不识六与七,但觅梨与栗。」:这句诗的意思是:“在诗句中找不到‘六’字和‘七’字,只找到了‘梨’和‘栗’这两个字。”。这里的“六”和“七”指的是数字,“梨”和“栗”则是常见的汉字,用来表示两种不同的水果。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陶渊明诗歌的诗词。诗词中的“苏东坡”是指苏轼,他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苏轼的诗歌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以豪放派著称于世。他在诗歌创作中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语言生动形象,意境深远。同时,苏轼的诗词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瑰宝。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苏轼与陶渊明诗歌的诗词。诗词中提到了“七十一”这个数字,以及“七”这个字。这里的“七十一”可能是为了说明苏轼和苏东坡都是七十一岁的人。而“七”这个字在这里可能是用来代表数字“七”的意思。此外,诗词中还提到了两个不同的汉字“梨”和“栗”,这可能是为了表示两种不同的水果。这些词汇都与诗歌的主题有关。
    诗词中的“不识六与七,但觅梨与栗。”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诗句中找不到‘六’字和‘七’字,只找到了‘梨’和‘栗’这两个字。”。这里的“六”和“七”是数字,而“梨”和“栗”是两种水果的名字。这句话可能是用来表达作者对于诗歌中某些词语的困惑或者是对于某个特定主题的思考。
    这首描绘陶渊明诗歌的诗词通过引用苏轼的语言和诗词来表达了对陶渊明诗歌的赞美之情。它既展现了苏轼的才华和对陶渊明诗歌的理解,也体现了陶渊明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