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宝莫大于仁,刻玺曰宝始嬴秦。
秦垢何足污后人,汉腊不祀盗莽新。
传至后唐焚于火,石氏改制玉一颗。
元亡漏落桑干河,渔者获之于网罗。
非秦旧玺乃石玺,是亦一石而已矣。
何苦连年远斗争,新鬼故鬼烦冤鸣。
辎重绝幕弃于地,换此亡国不祥器。
当时谏臣谏刑不谏兵,兵出皆以元为名。
疏陈及此周太学,其言便是卞和玉。
卞和玉,圣人宝。
胠其箧而逃者谁,地老天荒王保保。
解析诗句:
周太学敬心
- 解释: 周太学者,即周朝的太学,可能是一位对周朝历史或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学者。“敬心”可能表示这位学者对周朝历史的敬畏和尊重。
圣人宝莫大于仁
- 翻译: 圣人所珍视的东西,没有什么比仁更加重要的了。
- 注释: 这里的“仁”指儒家思想中的“仁爱”,是孔子提倡的道德准则之一。
刻玺曰宝始嬴秦
- 翻译: 秦始皇刻玺时,将此玺称为“宝”。
- 注释: “始嬴秦”指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的秦朝。
秦垢何足污后人,汉腊不祀盗莽新
- 翻译: 秦朝的秽恶之事,又有什么资格污染后来人呢?汉朝的祭祀活动,也不过是在纪念王莽的新朝而已。
- 注释: “秦垢”指的是秦始皇时期的暴政和奢侈;“汉腊”指的是汉朝时期的政治腐败;“汉腊不祀盗莽新”意指汉朝的祭祀活动实际上是在庆祝王莽篡权的新朝,而非真正的汉朝。
传至后唐焚于火,石氏改制玉一颗
- 翻译: 这枚玺传到后唐时又被焚烧。石氏在改制时用一块玉石代替了原本的玺印。
- 注释: “后唐”可能是指唐朝的后半期,即公元907年至960年。“石氏”可能指的是五代时期的石敬瑭,他在晋灭后唐后自立为帝,建立了后晋。“改制玉一颗”意指石敬瑭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将原本的玺印改为玉石制成的,以显示其合法性。
元亡漏落桑干河,渔者获之于网罗
- 翻译: 元朝灭亡后,这块珍贵的玺印落入了桑干河中,被渔民捞起。
- 注释: “元亡”指的是元朝的灭亡。“漏落”可能是指玺印在水中的部分。“渔者获之于网罗”意指渔民通过捕鱼的方式获得了这个珍贵的玺印。
非秦旧玺乃石玺,是亦一石而已矣
- 翻译: 这个玺印虽然不是秦国的旧玺,但它确实是由玉石制成的。
- 注释: “非秦旧玺”指的是这个玺印并非秦国的旧玺,而是后来的石敬瑭改制的。“乃石而已矣”意指这个玺印只是一块玉石而已,并没有其他的特殊含义。
何苦连年远斗争,新鬼故鬼烦冤鸣
- 翻译: 为什么还要连年不断地争斗呢?新死的鬼和旧死的鬼都因此而烦恼不已。
- 注释: “连年斗争”可能指的是历史上的战争、政治斗争等。“新鬼故鬼烦冤鸣”意指这些争斗使得新死和旧死的鬼魂都感到烦恼和不安。
辎重绝幕弃于地,换此亡国不祥器
- 翻译: 战争结束后,士兵们丢弃了辎重(战争中携带的物品)而离开战场。他们带着这个被视为亡国的象征的“亡国器”(一种象征国家灭亡的物品)离去。
- 注释: “辎重”指的是战争中携带的物品,如粮食、武器等。“绝幕”可能指的是战争即将结束,人们准备撤离的意思。“亡国器”指的是国家灭亡的象征,如破城时的兵器等。
当时谏臣谏刑不谏兵,兵出皆以元为名
- 翻译: 当时的官员们虽然劝谏刑法,但很少劝谏战事。每次出兵出征,都是以“元”字命名,意为元朝的军队。
- 注释: “谏臣”指的是向皇帝进言的大臣们。“谏刑”可能是指提出刑法上的建议或批评。“兵出”指的是军队出战。“元为名”意指每次出兵都是以“元”字命名。
疏陈及此周太学,其言便是卞和玉
- 翻译: 现在我把这些情况陈述给您,您看它就像卞和发现的那块璞玉一样珍贵。
- 注释: “疏陈”可能是指向某人陈述或报告某事。“及此”可能是指现在或这个时候。“周太学”指的是周朝的太学生,可能是一个学者或教育家。“其言便是卞和玉”意指他的陈述就像卞和发现宝玉一样珍贵和难得。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周朝文物的描述,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政治的看法。诗人通过对古代文物的赞美,暗示了对当时政治斗争和社会状况的不满。同时,诗中还通过对古代文物与现代文物的对比,表达了对传统价值的坚守和对现实社会变化的担忧。整体上,这首诗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