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物未萧疏,三径蓬蒿掩敝庐。
老眼倦看花一放,室人每叹食无馀。
孤城画角惊愁旅,潭水柴门问卜居。
霸越平陈空梦迹,危楼高庋读残书。

【注释】

奉和庞雪崖词林见询:奉和,指臣下对君主或长辈的敬辞。雪崖,指诗人的朋友庞元英。元英字文蔚,号雪崖。

百年风物未萧疏:百年,指一百年,这里指代作者自己的一生;萧疏,形容荒凉、凋敝的景象。

三径蓬蒿掩敝庐:三径,原指孔子的弟子颜回曾经走过的三条小路,这里泛指乡间小道;蓬蒿,指长满野草的小径,用来比喻隐居的生活环境。敝庐,指废弃的简陋居所,用来形容自己贫困潦倒的境况。

老眼倦看花一放:老眼,指年迈的眼睛,这里指代作者自己;倦看,意为厌倦地观赏;花一放,指春天到来,万物复苏,但作者对此却感到厌烦。

室人每叹食无馀:室人,指妻子儿女;叹,感叹;食无馀,意思是食物吃不饱。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家庭生活贫苦的现状。

孤城画角惊愁旅:孤城,指边远荒凉的城镇;画角,古代军中吹奏的乐器,这里借指战争;惊愁旅,指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与忧虑。这句诗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带来的苦难的关注。

潭水柴门问卜居:潭水,指清澈的水;柴门,用树枝和泥土搭建的门;问卜居,意思是占卜居住之地。这句诗描绘了作者在困境中寻求安宁生活的情景。

霸越平陈空梦迹:霸越,指历史上的吴越地区;平陈,指平定陈朝;空梦迹,意为过去的一切美好幻想都已经破灭,只能沉浸在过去的记忆中。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危楼高庋读残书:危楼,指高楼;高庋,指高处放置物品;残书,指残缺不全的书籍。这句诗描绘了作者在高楼之上静心研读旧书的情景。

【赏析】

这首五言律诗是诗人奉和庞元英词林见询之作。全诗通过描绘作者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心境,表达了他对战争带来的苦难以及历史变迁的感慨。

首句“百年风物未萧疏”点明了时间的长久,同时暗示了作者对自己一生经历的回顾。“风物”,即自然景观,这里指代作者所经历的时代背景。“未萧疏”意味着尽管时间已经很长,但依然保持着一种荒凉、凋敝的景象,暗示着作者对那个时代的失望与无奈。

“三径蓬蒿掩敝庐”进一步描绘了作者隐居的生活环境。“三径”,指的是孔子曾经走过的三条小路,这里借指乡间小道;“蓬蒿”,指长满野草的小径,用来比喻作者隐居的生活环境。这里的“掩敝庐”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贫困潦倒的境况的无奈与辛酸。

“老眼倦看花一放”一句则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到来时自然界的变化的厌倦。“老眼”是指年迈的眼睛,这里指代作者自己;“倦看”意味着厌倦地观赏;“花一放”则是春天的象征,而作者对此却感到厌烦,这反映了他对生活现状的不满与失落。

“室人每叹食无馀”一句表达了作者家庭生活的困苦。“室人”是指妻子儿女,这里特指作者的家人;“叹”,表示感叹;“食无馀”则是指食物吃不饱,无法满足家人的需求。这句诗揭示了作者家庭贫困的现实状况。

“孤城画角惊愁旅”一句则表现了作者对战争带来的苦难的关注。“孤城”,指的是边远荒凉的城镇;“画角”,古代军中吹奏的乐器,这里借指战争;“惊愁旅”则是指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与忧虑。这句诗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带来的苦难的深刻关注与思考。

“潭水柴门问卜居”一句则描绘了作者在困境中寻求安宁生活的情景。“潭水”,指清澈的水;“柴门”是用树枝和泥土搭建的门;“问卜居”则是指占卜居住之地。这里的“柴门问卜居”既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也展现了他内心深处对于安定生活的向往。

最后一句“霸越平陈空梦迹”则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霸越”,指历史上的吴越地区;“平陈”,指平定陈朝;“空梦迹”则是说过去的一切美好幻想都已经破灭,只能沉浸在过去的记忆中。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过去的怀念之情。

整首诗通过描绘作者的生活环境和心境,表达了他对战争带来的苦难以及历史变迁的感慨。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对家庭生活和社会现实的关注,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历史的反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