彤廷拜舞几徘徊,马渡滹沱过汉台。
尺牍每询黄发老,笑颜不向黛眉开。
病吟七发膏肓痛,思迫十年鸿雁哀。
可惜身骑箕尾去,列星灼灼自昭回。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勃的名篇之一,全诗如下:

挽四川方伯杨犹龙 其二    
彤廷拜舞几徘徊,马渡滹沱过汉台。    
尺牍每询黄发老,笑颜不向黛眉开。    
病吟七发膏肓痛,思迫十年鸿雁哀。    
可惜身骑箕尾去,列星灼灼自昭回。    

注释

  • 彤廷:指皇宫,这里指代朝堂。
  • 黄发老:指年老之人。
  • 黛眉开:形容笑容开朗。
  • 病吟:生病时吟诗作赋。
  • 七发膏肓痛:形容病得很重。
  • 鸿雁哀:比喻思念之情深重。
  • 箕尾:古代二十八宿之一,此处比喻官职高升。
  • 列星:指天空中闪烁的星星。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悼念友人之作。诗中的“杨犹龙”可能是王勃的朋友或者同僚,但具体身份不明。从内容来看,王勃在诗中表达了对杨犹龙的怀念和敬仰,同时也流露出对他的担忧和不舍。

首句“彤廷拜舞几徘徊”,描述了杨犹龙在朝堂上的活跃形象。这里的“彤廷”指的是皇宫,而“拜舞”则表示杨犹龙在朝廷上的活跃表现。然而,接下来的内容却是转折,“马渡滹沱过汉台”,描绘了一幅杨犹龙骑马渡过滹沱河,经过汉台的景象。这一转折暗示了杨犹龙可能即将离京,或者正在准备离去。

接下来的四句,诗人通过询问和表达关心来进一步描绘杨犹龙的形象。“尺牍每询黄发老”,意味着诗人经常给杨犹龙写信,询问他的近况。这里的“黄发老”指的是年迈之人,表达了诗人对杨犹龙长寿的祝愿。然而,诗人并没有得到回应,而是“笑颜不向黛眉开”,说明杨犹龙的笑容并不开朗。这可能是因为杨犹龙内心有所忧虑或烦恼。

最后两句,王勃将笔锋一转,从关心转向了自己的情感体验。“病吟七发膏肓痛,思迫十年鸿雁哀”,表达了诗人自己因病而痛苦的心情。同时,“思迫十年鸿雁哀”也暗含了诗人对杨犹龙离开后所引发的思念之情。这里的“鸿雁哀”用来形容思念之情深沉、哀伤,与前文提到的“病吟”相呼应,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诗人以“可惜身骑箕尾去,列星灼灼自昭回”收尾。这里的“箕尾”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箕宿和尾宿,古人认为这两个星宿代表着尊贵的官位。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杨犹龙未来的美好祝愿,希望他能够继续保持高位,继续为国家效力。同时,“列星灼灼自昭回”则寓意着杨犹龙如同天上的星辰一样,永远闪耀、永远光辉。这既表达了诗人对杨犹龙的祝福,也寄托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彼此未来的美好期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