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暑拟将退,幽花吐一茎。
不争桃李色,岂有绮罗情。
澹澹迎秋气,娟娟对晚晴。
应知先桂菊,芳馥满檐楹。
【注释】
- 辛亥:指辛亥年,即清光绪三十年。
- 余居郡城酷暑为虐:我住进城中,酷热难耐。
- 仅馀喘息:勉强喘着粗气。
- 墙下玉簪有薹翘然:墙下的玉簪花上长出嫩芽儿。
- 其花将吐:它的花将要绽开。
- 余于是感秋风之将至烦暑之欲退也:因此我感慨秋风吹来了,炎热将要消退。
- 况由斯以往:何况从这以后呢?
- 七夕穿针中秋对月鸿嘹呖而南征菊纷披而错采甘果竞进清酌徐来其乐岂有极哉:况且到了七夕节穿针乞巧、中秋节赏月和鸿雁南飞的时节,菊花纷纷盛开,果实争奇斗艳,美酒佳肴接连不断,人们的心情是何等的快乐啊!
- 其花与时有消息之义故为赋之:它开花和开花的时间有着联系,所以我要写一首诗赞美它。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酷暑之中所作,诗中以“玉簪花”自比,抒发了自己因酷暑难忍而产生的愁闷之情。全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在酷暑之下的苦闷心情。
首句“玉簪花皓洁色如凝脂”,描绘了玉簪花洁白的颜色和晶莹剔透的质地,形象生动地展现了玉簪花的美丽。接着诗人以“花品之嘉者喜植于阴地日炙之则萎黄矣”为起兴,表达了自己对于玉簪花的喜爱和珍视之情。
第二句“辛亥夏余居郡城酷暑为虐”,诗人直述自己的生活环境和遭遇,表达了自己在酷暑之下的苦闷心情。第三句“六月晦日墙下玉簪有薹翘然其花将吐”,诗人以玉簪花为例,描述了它在酷暑之下依然傲然挺立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力的赞美和钦佩之情。
第四句“不争桃李色,岂有绮罗情”,诗人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对于世俗繁华的不屑一顾,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第五句“澹澹迎秋气,娟娟对晚晴”,诗人以玉簪花的姿态为比喻,描绘了秋天的气息和晚霞的美景,表达了自己对于季节更迭的感慨之情。
最后两句“应知先桂菊,芳馥满檐楹”,诗人再次强调了玉簪花与桂花的香气,表达了自己对于大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整首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在酷暑之下的苦闷心情以及对于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