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元勋遽骑箕尾,寰区齐陨涕,恸失万里长城,太傅赠崇衔,足仰见九陛殊恩,光昭史乘;
先中议忝列门墙,地下若相逢,话到孤儿近况,西华诚不肖,幸勿言一官未就,沦落天涯。
【注释】
- 太傅(指曾国藩):曾国藩曾受皇帝封为“太子太保、太傅”,此称颂。
- 九陛殊恩:皇帝对大臣的特殊恩典,即九重之阶的特别恩泽。
- 光昭史乘:光耀史册,使历史更加光彩夺目。
- 门墙:师门,这里指老师的庭院。
- 西华:作者的字,这里借指作者本人。
- 一官未就:还没有任上高官。
- 沦落天涯:指仕途不顺,漂泊在外。
【赏析】
这是一首挽联。曾国藩在湖南办团练,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立下不少战功,被朝廷封为“太子太保、太傅”,死后还追赠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他一生忠于清王朝,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收复了东南半壁河山,成为当时最有权势的人物。他的去世,是清朝的一大损失。因此,这首诗是对曾国藩的赞颂和哀悼。
诗的前两句用两个典故来赞悼曾国荃。“老元勋遽骑箕尾”,“老元勋”指的是曾国荃,他曾担任过两江总督,后升任兵部尚书。“骑箕尾”是指《庄子·天运》中的传说,天帝派遣西王母驾车,将箕星和尾星带回天庭,曾国荃因此而被封为“太傅”,所以用这两个典故来赞扬他。“寰区齐陨涕”,“寰区”指的是世界,“陨涕”则是指哭泣,用来形容曾国荃的死引起了全国上下的悲痛。“恸失万里长城”,“恸”在这里表示极度悲痛,“万里长城”比喻曾国荃的功绩和威望。曾国荃曾带领湘军与太平军作战,收复了大片失地,被称为“天下第一坚城”。他的去世,让全国上下都为之痛哭,可见他的功勋之大。
诗的第三句用了一个典故:“太傅赠崇衔”,“太傅”是指曾国荃,他曾任太傅一职,死后又被追赠为“太傅”,所以用这个典故来赞颂他的官职。“足仰见九陛殊恩”,“九陛”是天子的台阶,用来比喻皇帝的地位。“足仰见九陛殊恩”意思是说曾国荃的功劳足以让后人仰慕,皇帝对他的特殊恩典也足以让后人景仰。
诗的第四句“先中议忝列门墙”、“先中议”是指曾国荃的儿子曾纪瑞,他曾担任过内阁学士等职务,但因直言进谏,被贬为庶民,所以用这个典故来讽刺曾纪瑞的行为。“忝列门墙”是指自己不才,没有达到曾国荃的期望。“地下若相逢”、“地下若相逢”则是说如果曾国荃还活着的话,他会看到曾纪瑞这样的行为。“话到孤儿近况”,“话”是询问的意思,“孤儿近况”是指曾纪瑞现在的处境,也就是被贬为庶民后的境遇。这句诗表达了对曾纪瑞命运的同情和对曾国荃的怀念之情。
诗的最后两句“西华诚不肖”则是对曾纪瑞的讽刺。“西华”指的是作者自己的字,这里借指自己。“幸勿言一官未就”意思是说不要因为自己还没有当上官而感到羞愧,因为曾纪瑞已经被贬为庶民,所以不必在意。“沦落天涯”则是指曾纪瑞现在被贬至天涯海角,无法回到家乡。这句诗表达了对曾纪瑞遭遇的同情和对他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