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入愚公谷,甘为郑子真。
儿孙犹汉腊,晋魏有秦人。
读《易》无如《损》,遗安一味贫。
更嫌名累汝,笔砚不须亲。
注释:
- 训子:教导儿子。
- 已入愚公谷:已经进入了愚公移山的境界。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故事,讲述愚公不畏艰难,决心挖掉两座大山的感人故事。
- 甘为郑子真:我愿意成为像郑子真一样的人。郑子真,唐代诗人,以淡泊名利、追求自由的生活态度著称。
- 儿孙犹汉腊:我的子孙如同汉朝的腊月,指长寿。汉代腊月有一年的尾声,也有新一年的开始,寓意子孙长寿。
- 晋魏有秦人:在晋国和魏国之间,有秦国人。这里指的是历史上的秦国,也暗示了家族中有人曾经在秦地生活或工作。
- 读《易》无如《损》,遗安一味贫:我学习《周易》没有比《损益》更好的了,因为只有“损”才能达到“益”。这里的“益”和“损”都是《周易》中的六十四卦之一。“遗安”指的是遗忘安逸的生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
- 更嫌名累汝:更让人讨厌的是名声给你带来的负担。
- 笔砚不须亲:笔墨纸砚不需要你亲自去写。这里的“亲”是指亲手去做,强调不必过于拘泥于形式。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教育诗,作者通过描述自己对名利看得很淡,只愿与子孙共享天伦之乐的生活态度。诗中通过对比的方式,描绘了自己与古人的生活态度的差异,同时也表达了对子孙的期望和祝愿。
首句“训子”直接点明了主题,即教导儿子。接着两句“已入愚公谷,甘为郑子真”,描绘了作者已经达到了像愚公一样的境界,愿意效仿郑子真那样淡泊名利。第三句“儿孙犹汉腊,晋魏有秦人”,则进一步描述了作者对子孙的期望,希望他们的寿命能够如同汉朝的腊月一般长久,同时也暗示了家族中有人曾经在秦地生活或工作。这两句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子孙的关心,也体现了他对家族历史的尊重。
接下来的两句“读《易》无如《损》,遗安一味贫”则是作者对《周易》的理解。他认为《周易》中的“损”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损”才能达到“益”。这里的“遗安”指的是遗忘安逸的生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作者认为,这种精神境界才是最值得追求的,而不是仅仅追求物质上的富足。
最后两句“更嫌名累汝,笔砚不须亲”则是作者对子孙的期望和劝诫。他认为子孙不应该被名声所累,应该追求内心的安宁。同时,他也提醒子孙不要总是依赖他,要学会独立思考和行动。这两句既表达了他对子孙的关爱,也体现了他的教育理念。
整首诗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示了作者对名利看得很淡,只愿与子孙共享天伦之乐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既体现了他的个人修养,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