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寺寺门开也无,年年春社此追趋。
桃花李花无人问,东村西村有酒沽。
树下宠光吾瞎子,尊前点注躄浮图。
是日北风太无赖,借衣遮背凭僧扶。
【注】①武伯:人名。②杨铁崖: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水(今属江西)人。宋宁宗、理宗时为官。③嬉春同作二首:指作者和杨万里在春天里一起游玩作诗之事。④宠光:宠幸。⑤点注:点读。⑥躄浮图:指盲人。
【译文】
进入寺院门也无人问津,年年春天都在这里追逐嬉戏。桃花李花没人问津,只有东村西村有酒可沽。树下我宠爱的瞎子,尊前点读的跛脚僧人。这天北风太无赖了,借衣遮背靠和尚扶。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游春的小诗。首句开门见山,直接写“入寺”,说寺庙的大门一开就无人问津,这既写出了寺庙的冷落,又暗示了出游的人不多,从而引出下文。次句承上,进一步写“追趋”,说明自己和杨万里都是“追逐嬉戏”的,而这种活动,只能在春天进行,这就把时间限定在春天了。第三句“桃花李花无人问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它与第一句“寺门开也无”相照应,突出地表明游人不多,因而没有人来赏花。第四句“东村西村有酒沽”,则从另一方面写出了游人的稀少,连卖酒的也没有人买,更显出游人的寥落。以上四句都是对景物的描写,没有直接抒情。第五句“树下宠光吾瞎子”,突然由景转情,说自己是盲人,无法赏花。第六句“尊前点注躄浮图”,则以自嘲的口吻,说自己虽然看不见东西,但也能“点读”盲文,能与别人一样读书做文章,只是不能像别人那样饮酒作乐罢了。第七句“是日北风太无赖,借衣遮背凭僧扶”,是全诗的收尾,也是点睛之笔。这里用拟人化的方法,将风比作“无赖”,既表现了风的猛烈,也表现了诗人的狼狈处境,同时,又写出了风虽猛而有恃无恐,因为有和尚的帮助。这样,不仅使整首诗生动活泼起来,而且也深刻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的题材虽不出“咏物”的范围,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新的突破。它不单纯地描写景物本身,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如前两句写游人稀少,并非纯客观地叙述,而是借以表达自己的感慨;后三句写盲人和和尚的行径,也不是纯客观地刻画形象,而是通过这一行为来揭示盲人的心情。所以,这首诗既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又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是一首成功的咏物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