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三度霞关,喜者番风味堂前,新咏同敲秋夜月;
八千卷一时云集,问谁蹑鳌峰顶上,雄文高压海门潮。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这是一首咏福州的五言律诗。首联“十六年三度霞关,喜者番风味堂前”,是说福州贡院建于元代,经历了十六个春秋,在明初又多次扩建,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贡院,每年秋天都举行乡试,因此有“三度霞关”之说。这里“霞关”是指福州贡院的大门,用“三度”形容它历尽沧桑。“喜者”是说那些中了举人的人,也就是那些参加考试的人。“番风味”指福建的风俗民情。这两句的意思是:经过六十年的岁月风雨,这座古老的学府依然巍然矗立在门前,每年都有许多福建人到考场参加科举考试。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福建贡院历史的赞美之情。颔联“八千卷一时云集,问谁蹑鳌峰顶上”,意思是:当年明朝永乐年间,福州贡院曾一度改为国子监,藏书量达八干卷以上,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心。诗人在此感叹福州贡院藏书之富,并自问:如今还有谁能登上鳌峰顶去领略那海阔天空的境界?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惋惜和对知识的渴望。这两句诗既写出了福州贡院的历史渊源,也写出了诗人对知识的追求。颈联“新咏同敲秋夜月;雄文高压海门潮”,意思是:当年明朝永乐年间,福州贡院曾一度改为国子监,藏书量达八干卷以上,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心。诗人在这两句里以“新咏”与“新文”呼应,表明自己的文学追求与当时社会风气是一致的,并且以“秋夜月”暗喻自己清高、孤傲的人格魅力,以“雄文”象征自己的才华横溢。尾联“雄文高压海门潮”,意思是:当年福州贡院曾经沧海桑田,经历沧海巨变后,仍然屹立不倒,像山一样高大,像海一样宽广。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福州贡院深厚的情感。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福州时所作,写于永乐十九年,即公元1421年。当时,福州作为福建省的政治、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是东南沿海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书院聚集地。作者在此写下了这首七律。
第一联:“十六年三度霞关,喜者番风味堂前。”意思是:历经十六个春秋,福州贡院又三次被扩建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贡院,每年秋天都举行乡试,因而有“三度霞关”之称。“霞关”是福州贡院大门的别称,因建筑在城西的望仙山上,故俗称“望仙门”。这里用“三度”来形容福州贡院的历尽沧桑,经久不衰,同时点出了福州贡院的历史地位。“喜者”是说那些参加考试的举子(读书人)。“番风味”指福建的风俗民情。
第二联:“八千卷一时云集,问谁蹑鳌峰顶上?”意思是:当年明朝永乐年间,福州贡院曾一度改为国子监,藏书达八干卷以上,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心。诗人在这里感叹福州贡院藏书之富,并自问:如今还有谁能登上鳌峰顶去领略那海阔天空的境界?这里用“一时云集”表示福州贡院人才济济,学问渊博。而“问谁蹑鳌峰顶上”则表明诗人对于功名利禄的追求和向往。
第三联:“新咏同敲秋夜月;雄文高压海门潮。”意思是:当年福州贡院曾经沧海桑田,经历沧海巨变后,仍然屹立不倒,像山一样高大,像海一样宽广。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福州贡院深厚的情感。
第四联:“雄文高压海门潮”的意思是:当年福州贡院曾经沧海桑田,经历沧海巨变后,仍然屹立不倒,像山一样高大,像海一样宽广。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福州贡院深厚的情感。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前后照应,浑然一体。诗人通过对福州贡院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功名利禄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