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宰相莫行其道,何如为谏官倘行其言,我欲转语质永叔;
先天下之忧而忧,不得后天下之乐而乐,君真薄命愧希文。
【注释】
为宰相莫行其道:做宰相不能坚持自己的主张。莫,不要;行,施行;其,指自己;道,主张。
何如为谏官倘行其言:不如做谏官能说真话。倘(倘佯),如果。
我欲转语质永叔:我想把这些话告诉张永叔(指张方平)。转语,转告;质,问;永叔,张方平的字。
先天下之忧而忧,不得后天下之乐而乐,君真薄命愧希文:先于天下人忧虑国家危难,然后才去忧虑个人安乐,你的命很不幸啊!君,对皇帝自称。
【赏析】
此诗是苏轼在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写给友人张方平的一封信里的。张方平任参知政事(即副宰相)时曾与王安石有过争论,因此,苏轼在信中表示了对张方平的支持和鼓励。
这首诗从劝诫的角度来写。开头两句,作者以反诘的语气,表明了对于张方平的处境的同情,并表示了对他政治上遭受打击的惋惜心情。“莫”,不。
第二句用设问的形式,进一步表达了对于张方平处境的关心,并指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即由于“为宰相莫行其道”。作者认为张方平在政治上遭受打击,是由于他不肯迎合王安石的旨意,因而遭到打击。这里所说的“道”,是指王安石推行的新法。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据《晋书》记载,王衍有口才,能言善辩,但为政却十分刻薄,人们称他为“口中甘蜜,胃中苦辛”。王衍常以此自比,并说:“吾有旷世之才,少遭乱世,以至于此。”王衍的这种态度,正好说明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第三句是对前一句的发挥,意思是说,与其做宰相而不坚持自己的主张、迎合别人,倒不如当谏官能说真话,为国家出力。这里所说的“谏官”,指的是谏议大夫,是唐代的一种官职。唐玄宗时期设置谏院,由谏议大夫等官员负责讽谏。谏官的职责就是随时进谏,帮助天子纠正错误。
第四句的意思是说,我要把这些话说给张方平听。这四句是全诗的中心部分,它表现了作者的忠心耿耿。
下面几句是全诗的最后一部分。首句是说,先于天下人忧愁国家的危难,然后再去忧愁个人的安逸快乐,你真是命运太不好了!这里所说的“忧国”,是指忧念国家安危,为国家的前途着想;所说的“乐己”,是说享受个人安逸的快乐。这是儒家思想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最后一句是说自己很遗憾地看到这样一位贤明的君主,却遭受到如此不幸的命运。“薄命”,是古人常用来谦称自己命运不好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