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传无着与天亲,外此谁非过量人。
偶向柴关驱独辘,来从木槵证前身。
无花果熟千年核,没底铛炊五合陈。
一卷撩零君莫诧,庐能原不识风轮。

过大罗庵赠与疏届远二上人

旧传无着与天亲,外此谁非过量人。

偶向柴关驱独辘,来从木槵证前身。

无花果熟千年核,没底铛炊五合陈。

一卷撩零君莫诧,庐能原不识风轮。

注释:

  1. 旧传无着与天亲:传说中,无着(即摩诃衍那)与佛祖有亲缘关系,是佛陀的前世之一。
  2. 外此谁非过量人:除了无着之外,还有谁能算作“过量”的人?这里指其他修行者也是佛的化身,都有超越常人的能力。
  3. 柴关:柴门,泛指简陋的住所。
  4. 木槵:一种工具,用来制作容器或家具。
  5. 五合陈:古代计量单位,一合为十升。这里指用五合(五十升)水烹煮。
  6. 风轮:佛教术语,指佛陀的法身、报身和应身。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两位高僧的作品。诗人通过对他们的赞美,表达了对佛法的敬仰之情。
    首句“旧传无着与天亲”,诗人通过传说,将无着与佛祖联系起来,强调了他与佛祖之间的亲近关系。这里的“旧传”二字,表明这种关系并不是虚构的,而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诗人以“外此谁非过量人”来形容这两位高僧,意在表达他们对佛法的领悟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超出了一般人的理解。这里的“过量”二字,既形容了他们修行的境界,也暗示了他们在佛法中的超然脱俗。
    第三句“偶向柴关驱独辘”,描绘了两位高僧在简朴的环境中修行的场景。这里的“驱独辘”形象地表达了他们的修行状态:虽然身处简陋的环境,但他们的内心却充满了坚定的信念和宁静的力量。
    第四句“来从木槵证前身”,则进一步揭示了这两位高僧修行的方法。他们不仅注重外在的修行环境,更注重内心的修炼。这里的“木槵”指的是制作木器的工具,象征着他们通过实践来印证自己的修行成果。
    接下来的两句“无花果熟千年核,没底铛炊五合陈”,则是诗人对他们修行成果的具体描述。这里的“无花果”象征着他们修行的果实,而“千年核”则意味着这些果实经过了长时间的酝酿和积累才能成熟。同样,“没底铛”指的是没有底的锅,用来煮五合陈(五十升水),形象地描述了他们修行的过程和成果。
    最后一句“一卷撩零君莫诧,庐能原不识风轮”,则是诗人对他们的真实面目的揭示。他告诉世人,这两位高僧并非只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而已,他们的真实面目才是真正的佛法所在。这里的“卷”指的是书籍,暗示了这两位高僧所掌握的佛法之深奥。
    整首诗通过赞美这两位高僧的修行成果和真实面目,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敬仰之情。同时,诗人通过对这两位高僧的描述,也展示了佛法的深邃和广大,让人不禁对佛法产生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