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衡秀湘灵,诞生元老,不惮劳,不避谤,创千百年罕见之闳谋,开数万里莫通之声教,镜海靖烟波,方谓中国有人,姬旦风雨常震耳;
恸泰颓梁坏,群起悲思,其生荣,其死哀,既绍汾阳之富贵寿考,并轶庐陵之道德文章,玉池标矩范,共企东山在望,仲尼日月足争光。
【注释】
萃:聚集。
衡秀:山川秀丽的地方。
诞:生。
元老:有地位、有声望的人。
不惮劳,不避谤:不怕劳累(辛苦)、不怕诽谤。
创:首创。
闳谋:远大的谋划。
镜海:镜水,形容湖面平静像镜子一样。
靖烟波:使烟雾消散。
方谓中国有人:刚才说中国出了一个人。
姬旦:周公旦,周文王之子,成王之叔父。曾辅助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封于曲阜,后世尊为圣人。
泰颓:指国家衰败,颓靡。
群起悲思:大家都起来悲痛哀思。
荣:荣耀,显赫。
轶:超过。
玉池:美玉做成的水池,这里比喻品德高尚如美玉的人。
共企东山在望:都望着东山而企盼。东山上的吴越春秋记载了伍子胥的故事,后来人们常用“吴山”来比喻隐居山林的人,“企”是希望的意思。
仲尼日月足争光:孔子的日月足以相媲美。这里用仲尼(即孔子)比喻郭嵩焘。
【赏析】
《挽郭嵩焘联》是清代诗人郑燮(郑板桥)为纪念其好友郭嵩焘而作,诗中所赞颂的郭嵩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人物、文学家和外交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郭嵩焘(1818年-1891年),字伯琛,号筠仙,湖南湘阴人,晚清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及外交家,与张之洞并称“中体西用”,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政治家之一,曾任两广总督等职,晚年任礼部尚书等职,后因反对慈禧太后发动的辛酉政变而辞官归隐。
郑燮(郑板桥)对郭嵩焘的生平和政绩有着深切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在创作《挽郭嵩焘联》时,他能够准确地把握郭嵩焘的人格特质、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的特点,从而创作出具有深厚情感和艺术感染力的诗句。
这首诗采用了五言律诗的形式,共四句,每句七个字,押韵严谨。从内容上看,这首诗以郭嵩焘的一生经历为主题,通过对他的赞美和怀念之情表达出对其才华和贡献的高度赞扬。诗中提到郭嵩焘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杰出表现以及他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等方面的内容,充分展示了作者对郭嵩焘的敬仰之情和对他一生事迹的钦佩。
从风格上看,这首诗语言简练、凝练、生动、感人。整首诗运用了许多优美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萃衡秀湘灵”,“镜海靖烟波”,“玉池标矩范”等,这些富有诗意的语言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美感,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郭嵩焘的伟大成就和崇高精神风貌。
《挽郭嵩焘联》是一首充满情感和艺术魅力的诗歌作品,它以简洁而优美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郭嵩焘的崇敬和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郭嵩焘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文学家和外交家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