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日明贤地,芳踪不可招。
夜寒申浦月,朝涌海门潮。
草没春无迹,风微骨欲销。
一抔封土在,十字至今标。

【注释】

谒:拜谒。季子墓:春秋时吴国大夫季札的坟墓,在今江苏无锡市西南,因墓旁有季札祠而得名“季墓”。旧日明贤地:往日这里是个贤明的地方。芳踪:美好的踪迹。不可招:无法招引或召唤回来。申浦:古县名,即今上海市奉贤县,在吴淞江入海口。海门:即南通县,在今江苏省南通市附近。草没春无迹:春天里,草长得很密,把墓前都遮住了,所以看不见遗迹。风微骨欲销:微风中,人骨头都要被吹散了。一抔封土在,十字至今标:只有一抔(tuō)封土,至今还在;十字路旁的石碑还竖着,是当年季札的坟墓标志。一抔(tuō):一捧,表示很少。抔,量词,用于泥土、灰土等。一抔土,指一小堆土。十字:指石碑上刻的地名和字。

【赏析】

《谒季子墓》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首联写墓道荒凉,无人问津;颔联写夜半月涌潮起,春草萋萋;颈联写春风化雨,草木萌发;尾联写墓碑依然存在,但已无人祭祀了。全诗以景托情,抒发了作者对季札这位先贤的怀念之情。

全诗四句八韵,结构严谨,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其中第二句用“芳踪”二字概括墓地的荒凉冷落。第三句写夜深时分,月涌潮生,春草萋萋。第四句写春风化雨之后,草木又生。末句写墓碑虽在,而人已远去。这首诗的妙处正在于它所描写的景物,虽然都是自然景象,但是它们却具有象征意义,暗寓着人事沧桑,物是人非的深沉感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