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观此图,南屏倚高阁。
松云荡心魂,有句不能作。
冉冉七阳秋,南北缚双屩。
去年东阿城,逢师瘦于鹤。
如闻化人心,积苏故可托。
停车通一语,游戏除六凿。
我归师亦归,昨梦风扫箨。
尘缠最惭愧,咫尺迹如削。
入春独掩关,窗疏迟景落。
此图忽寄示,逋句云当索。
旧观已复还,慰眼暂为乐。
似证飞行仙,层层度林壑。
唯闻木莲花,香气满寥廓。
真幻两无住,黄山被师攫。
借师画中禅,聊尔资嗢噱。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在黄山图前沉思的场景,以及他对自然和禅理的深深感悟。

“题亦谙上人黄山图”一句,诗人对这幅画进行了描述。他提到这是一位僧人的作品,名为“上人”,而这幅画就是他的黄山图。这里的“谙”字,表示诗人已经非常熟悉这幅画了。

“忆昔观此图,南屏倚高阁”两句,诗人回忆起过去观看这幅画的情景。他站在南屏高阁上,眺望着眼前的黄山图,心中充满了感慨。这里的“南屏”指的是杭州西湖的南山,是观赏西湖美景的好地方。

“松云荡心魂,有句不能作”两句,诗人表达了他在观看画中的景色时,被其中的山景所吸引,以至于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他的感动之情。这里的“有句不能作”,意味着他无法将心中的感动化为诗句。

“冉冉七阳秋,南北缚双屩”两句,诗人通过描写画中的景色来表达他对自然的赞美。他认为画中的山水景色就像是一个美丽的季节,让人感到愉悦和温暖。这里的“双屩”可能是指画中的两位僧人,他们分别位于画面的南北两侧,象征着他们的相互扶持和陪伴。

“去年东阿城,逢师瘦于鹤”两句,诗人回忆起去年他在东阿城遇到的那位僧人。他发现这位僧人比一只鹤还要瘦小,这让他感到非常惊讶和感叹。这里的“瘦于鹤”可能是指僧人的体态非常消瘦,可能是由于长期修行或生活贫困所致。

随后,“如闻化人心,积苏故可托”两句,诗人通过描写画中的画面来表达他对僧人的敬仰之情。他认为画中的僧人如同一位禅师,能够引导人们走向心灵的净化和解脱。这里的“积苏”可能是一个地名或地名的谐音,代表着一种信仰或精神寄托。

“停车通一语,游戏除六凿”两句,诗人通过描写他与画家的对话来表达他对画作的理解。他认为画家的技艺非常高超,能够在画中展现出生动的自然景观。这里的“游戏除六凿”可能是指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技法,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和传神。

“我归师亦归,昨梦风扫箨”两句,诗人通过对画中人物的描绘来表达他对画作的喜爱之情。他认为画中的僧人是一位智者,他的存在就像是一阵清风可以吹散笋壳一样,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这里的“风扫箨”可能是指画家巧妙地运用了笔触和线条来描绘出竹笋的形象。

接下来的几句,“尘缠最惭愧,咫尺迹如削”等,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对画作的欣赏之情来表达他对画家技艺的赞叹。他认为画家的技艺非常精湛,能够在画中展现出如此细腻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这里的“咫尺迹如削”可能是指画家的绘画技巧非常高超,能够将远处的风景刻画得如同近在眼前一样。

“入春独掩关,窗疏迟景落”两句,诗人通过对画中景物的描绘来表达他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他认为春天的到来使得画面上的景色更加美丽动人,让人陶醉其中。这里的“疏迟景落”可能是指窗外的景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变得朦胧和模糊。

最后两句,“此图忽寄示,逋句云当索。旧观已复还,慰眼暂为乐”等,诗人通过对画中景物的描绘来表达他对画作的赞赏之情。他认为画家的画作非常好看,能够带给人们视觉上的享受和心灵上的慰藉。这里的“逋句云当索”可能是指画家的画作需要仔细欣赏才能领会其意境和韵味。

这首古诗通过对一幅黄山图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艺术的深深感悟。他通过对画面中的人物、山水、动物等元素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艺术的热爱。同时,他也通过对画家和画作的评价,表达了对艺术家才华的认可和尊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