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花应不为花愁,点滴疏篷唤出游。
太半春云如梦里,寻诗人倚十三楼。

《二月十七日雨中湖上二首 其一》是宋代文豪苏轼创作的组诗作品之一。这首诗通过对西湖春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感和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以下是详细解读:

  1. 诗歌原文
    催花应不为花愁,点滴疏篷唤出游。
    太半春云如梦里,寻诗人倚十三楼。

  2. 逐句释义

  • 催花应不为花愁,点滴疏篷唤出游:这里的“催花”可能意味着春天的到来,促使花朵开放;而“不为花愁”则表达了诗人面对花开时的超然态度,即使花开花落也不过是一场自然的循环,不值得过分忧愁。
  • 太半春云如梦里,寻诗人倚十三楼:这两句描绘出一幅朦胧而又美丽的画面,春云如同在梦中一般飘渺,诗人则站在高楼上寻找着心中的诗意。
  1. 赏析
  • 艺术手法:此诗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春云比作梦境,增强了诗歌的意象美和意境美。同时,通过“寻诗人”这一行为,诗人不仅表达了自己对诗歌创作的热爱,也体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 情感表达: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对人生哲思的思考。诗人通过对西湖春雨的描写,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闲适与宁静。
  1. 历史背景
  • 创作时期:此诗写于公元1073年(熙宁六年)正、二月间,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
  • 文学价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是苏轼的著名组诗作品之一,旨在赞美西湖美景。这两首诗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研究宋代文化和苏轼个人生平的重要文献资料。

苏轼的《二月十七日雨中湖上二首 其一》不仅是一首描绘西湖春雨美景的诗作,更深层次地反映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感悟和艺术的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作为一位伟大文人的人格魅力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