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曾记共清欢,水国楼台入夏寒。
好事故人分茗供,高情太守借山看。
过桥树色浓于画,掠艇溪光染未干。
安得与君常泊宅,更无尘土污毫端。

【注释】

  1. 昔年:过去的岁月或时光。
  2. 清欢:指清幽欢乐的聚会或宴饮。
  3. 水国:指临水的国度,泛指江南一带。
  4. 入夏寒:指入夏后仍感到寒冷。
  5. 分茗:分茶,古代的一种品茶方式。
  6. 高情:高尚的情操。
  7. 太守:古代地方长官的称呼。
  8. 画:描绘、描写。
  9. 掠艇:快速划船。
  10. 安得:如何能够。
  11. 泊宅:停留或居住的宅院。

【赏析】

此诗是一首描写与朋友在江南水国共度夏日时光的诗。诗人通过回忆过去与朋友一起享受夏日清欢的情景,表达了对这段美好时光的怀念和珍视。

首句“昔年曾记共清欢”,回忆起过去与朋友共度夏天的美好时光。这句中的“共”字表达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的亲密关系,而“清欢”则描绘了那种宁静而愉悦的社交场景。

第二句“水国楼台入夏寒”,描述了江南水国特有的景象。这里的“水国”指的是江南地区,以水为城的国家。而“楼台入夏寒”则描绘了夏季依然能感受到寒意,可能是因为江南地区的气候特点或是作者个人的体感。

第三句“好事故人分茗供”,讲述了与朋友共同品尝茶的经历。这里的“分茗”意味着共享茶水,而“供”则表示提供或供应。诗人通过这一细节,展现了与朋友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

第四句“高情太守借山看”,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这里的“高情”指的是高尚的情操,而“太守”则是古代官员的一种称呼。诗人通过这一形象,赞美了自然的壮丽和官员治理下的和谐景象。

第五至六句“过桥树色浓于画,掠艇溪光染未干”进一步描绘了江南水国的美景。诗人通过细腻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将江南水国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

最后一句“安得与君常泊宅,更无尘土污毫端”表达了诗人对于与朋友长久相处、远离尘世喧嚣的愿望。这里的“泊宅”意味着长期居住的地方,而“毫端”则是指笔端,象征着文采或才华。诗人通过这一愿望,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