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皋亭慧法师,孤峰幽涧若相期。
前身明月今应是,修到梅花定几时。
半百已知逢世拙,十年真悔入山迟。
试参金粟堂中影,待我重来照鬓丝。

在探究诗人厉鹗的《访桐坞安庐为明慧文法师隐处》这首古诗时,我们可以发现,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地方的描述,更是对一个心灵避风港的赞美。下面将逐句解释诗句的含义,并尝试进行赏析:

  1. 诗句解读
  • 不见皋亭慧法师,孤峰幽涧若相期: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一位高僧的思念。”不见”说明这位僧人已经离世或不在人世。“孤峰幽涧”描绘了一个清静而美丽的环境,暗示着与世隔绝的超然状态。“若相期”则表示诗人期待与这位高人有某种形式的相遇或交流。
  • 前身明月今应是,修到梅花定几时:诗人通过“前身明月”暗示了与这位僧人之间的精神联系和前世的因缘,而“修到梅花定几时”则表达了一种修行或悟道的时间长短问题。这里的“定”字表达了一种坚定和确定之意。
  • 半百已知逢世拙,十年真悔入山迟:诗人自省,认为自己年过半百,却依然未能洞悉世事,感到困惑和挫败。“真悔入山迟”表达了后悔没有更早地追随内心的召唤,进入山林寻求心灵的安宁。
  • 试参金粟堂中影,待我重来照鬓丝: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决心,希望通过参禅或修行来净化心灵。“待我重来照鬓丝”则表达了再次返回这个圣地以期获得智慧和解脱的愿望。
  1. 情感表达
  • 思念与怀念:全诗贯穿了一种深切的思念和怀念之情,诗人对那位不再存在的高僧充满了敬意和感激。
  • 孤独与宁静的追求:诗人通过描绘孤峰幽涧的自然景观,表达了对孤独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 自我反省与成长:诗人在诗中反思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行为选择,表现出对过去的一种遗憾和对未来的渴望。
  1. 艺术手法
  • 象征与隐喻的使用:诗人使用了许多象征和隐喻,如“明月”和“梅花”象征着高洁和坚韧的品质,而“孤峰幽涧”则象征着超脱世俗的修行之地。
  • 韵律与节奏的把握:诗歌采用了四言体的形式,这种形式使得诗歌的节奏感强烈,有助于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 意象的叠加与对比:在诗句中,“前身明月”与“修到梅花”形成了时间与修行的对比,而“半百”与“十年”则体现了人生的感慨和反思。

厉鹗的《访桐坞安庐为明慧文法师隐处》不仅是一首描述山水景色的诗,更是一种内心世界的抒发。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和他对于修行、自然和人生的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