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奈窗前雨,萧萧作素秋。
寒虫惊断梦,衰柳滴空愁。
更析传村市,悲风过戍楼。
终宵坚抱膝,檐雀已啁啾。

【注释】

  1. 素秋:指秋天。
  2. 寒虫惊断梦,衰柳滴空愁:寒气中听到虫鸣声,惊醒了睡梦中人;衰败的柳枝上,滴滴露水,更增添了人的忧愁。
  3. 更析传村市:更深夜半之时,传来村市中鸡犬相闻的声音。
  4. 悲风过戍楼:悲凉的风吹过边关的戍楼。
  5. 檐雀已啁啾:檐头喜鹊已报晓。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以萧瑟秋风、凄冷雨夜和悲凉戍楼为背景,表现作者内心的孤寂和凄凉。
    首句“不奈窗前雨”,开门见山,表明自己无法排解这一场秋雨带来的烦恼,只能无奈地接受它的存在。“不奈”一词既表达了无可奈何的情绪,又流露出些许的无奈和委屈。
    次句“萧萧作素秋”,通过“萧萧”这个拟声词,形象地描绘出秋雨的清冷和凄厉,同时将读者带入到一片寂静的秋色之中。这里的“作”字,既表示了秋雨的到来,也暗示了季节的转换,为后文的描写奠定了基调。
    三、四句“寒虫惊断梦,衰柳滴空愁。”进一步渲染了秋雨的寒冷和凄凉。寒虫的叫声惊醒了梦中人,而衰柳在雨中的滴落声则让人感到无尽的空虚和忧愁。这里运用了大量的拟人和夸张手法,使得整个画面生动而富有诗意。
    五、六句“更析传村市,悲风过戍楼。”进一步描绘了秋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在深夜时分,人们还在街头巷尾忙碌着,而戍楼之上却飘荡着悲凉的秋风。这里既表现了人们的勤劳与坚韧,又突出了秋雨带来的不便与困扰。
    最后两句“终宵坚抱膝,檐雀已啁啾。”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也是诗人情感的高潮。尽管天气寒冷,但诗人却依然坚持着,抱着膝盖度过漫长的夜晚。而屋檐上的喜鹊却在黎明时开始了新的一天。这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又展现了他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