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港桥边列屋庐,比来风景想当初。
儿童长大居何等,亲友凋零有几馀。
礼让昔年兴未易,诗书此日味谁茹。
匹夫为善犹能化,嗟我而今迥不如。
【注释】
柳港:即柳江口。在今广西柳州市北,古称柳江口渡头。桥:指柳江上建有浮桥,为过往船只过江之用。列屋庐:指柳江两岸的居民点。想当初:回想从前。儿童长大居何等:儿童长大后住在哪里?儿童:指年轻男子。何等:什么。亲友凋零有几馀:亲戚朋友都死光了剩下几个。几馀:很少。礼让昔年兴未易:过去人们讲究礼让时,还很难做到。诗书此日味谁茹:现在写诗作文章,还有什么味道可言呢?此日:如今。谁茹(ru):谁能够品味得到。匹夫为善犹能化:普通人做好事,还能感化他人。匹夫:普通百姓。犹:尚且,还。迥:远。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于元大德八年(1304)春在任广西省儒学提举期间,经过柳江口时写的。诗人在桥边看到许多新修起来的民舍,触景生情,想起自己从政以来,一直提倡礼让之风,但至今尚未收到显著的效果,于是感慨万千。诗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写社会的现实生活,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同时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慨和忧愤之情。
诗的前四句“柳港 柳港桥 列屋庐,比来风景想当初”,是第一部分,写诗人在桥边看到许多新修起来的民舍,触景生情,想起自己从政以来,一直提倡礼让之风,但至今尚未收到显著的效果,于是感慨万千。诗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写社会的现实生活,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同时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慨和忧愤之情。
五至八句“儿童长大居何等 亲友凋零有几馀”是第二部分,诗人由眼前的景物引发联想:孩子们长大了,将住在哪里呢?他们的亲友都死了很多,只剩下他们这几个人了。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命运和社会现实的一种无奈与悲哀。
九至十三句“礼让昔年兴未易 诗书此日味谁茹”是第三部分,诗人进一步表达自己的观点:过去人们讲究礼让时,还很难做到,现在写诗作文章,还有什么味道可言呢?诗人认为,现在的社会风气已经变了,人们不再注重礼仪和道德,而是一味追求名利和享乐。这种观点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和失望。
十四至十六句“匹夫为善犹能化 嗟我而今迥不如”是第四部分,诗人以自身的经历来说明:虽然我是一个普通的百姓,但我还是能做到做好事,感化他人。然而现在的我却远远比不上他了。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于个人品德修养的反思和自勉。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感悟。它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忧虑,也表达了他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视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