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车未能翻,但为秋天晶。
出门长恻恻,难遣独往情。
东家殷款庖,西邻勤抚筝。
亦知今非昨,宁云死得生。
邱山首空回,蝼蚁安得惊。
不如长引酒,支解姜与橙。

【注释】:

  1. 秋日杂诗八首:即《和张仆射塞下曲》。
  2. 其四:这是第4首。
  3. 晶:晶莹,明亮。
  4. 长恻恻:长久的悲伤。
  5. 殷:盛。
  6. 抚筝:弹奏乐器筝。这里指弹筝。
  7. 今非昨:现在和过去不同了。
  8. 宁云死得生:宁愿是死了才能复活。
  9. 邱山首空回:泰山头已空空如也,比喻世事变化无常。
  10. 蝼蚁:蚯蚓、蚂蚁等小动物。
  11. 支解:剖解,分解。
  12. 姜:指生姜。
  13. 橙:橙子。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忧时感怀的五言诗。
    开头四句:“日车未能翻,但为秋天晶。出门长恻恻,难遣独往情。”诗人用反问的语气,对“日车”进行诘问,以表达对时局的忧虑。“日车”,这里代指南唐的当权者。诗人在这首诗中,用拟人手法写日影,借“日车”自比,表现了他对当时政治现实的不满情绪。“秋天晶”指秋月明亮。“长恻恻”即“长戚戚”,“恻恻”,悲伤的样子,表示作者内心的忧伤。
    中间四句:“东家殷款庖,西邻勤抚筝。亦知今非昨,宁云死得生。”这四句诗,写诗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社会现象。他看到邻居家正在宰杀牲口,准备祭祀;又听到西邻邻居正在弹奏弦乐,似乎在歌颂太平盛世。诗人通过这两个典型细节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安定繁荣的景象,从而与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两句“亦知今非昨,宁云死得生”是对前面诗句的总结。诗人感慨地说:“我也明白今天和昨天是不同的时代,怎么能认为死亡就能带来新生呢?”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统治者的不满之情。
    末二句:“丘山首空回,蝼蚁安得惊。”这两句诗写诗人看到山河都在变易消逝,而那些微不足道的小动物却安然无恙。这里的“首空回”,指的是山巅的草木都枯死了,形容大自然的衰败景象。诗人用“首空回”、“蝼蚁安得惊”来比喻社会的大动荡和人民生活的艰难处境。这两句诗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期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