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迹金仙话大辽,潭身松臂对嶕峣。
披榛漫笑舆夫绐,正为中年试脚腰。

【注释】:

辛未:即公元1074年。清明节,又称寒食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重至旸台:指诗人重游旸台。旸台即今河南洛阳白马寺。探杏历大觉:探视杏花的盛衰。大觉山:在今河南登封县境。得四绝句:指诗人写的四首诗。其三:这首诗的第三首。

【赏析】:

《清明》诗是唐代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绘了清明时节洛阳城外的景色,表达了对友人的缅怀之情以及对人生易逝的感慨。全篇写景抒情,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而沉痛,语言清新自然,音调婉转和谐,读来别有一番风味。

“遗迹金仙话大辽”,意思是说当年那位高僧金仙(法名智通)曾在此讲经说法。金仙是唐代著名的高僧,俗姓马,名君均,长安人。据《旧唐书·方伎列传》记载,他曾于唐高宗咸亨四年(673年)入长安大慈恩寺讲《涅槃经》,受到当时许多信佛者的热烈欢迎。

“潭身松臂对嶕峣”,意思是说在潭边有一座山峰耸立着,像人的臂膀伸向天空。潭,即水潭;身,指峰;松臂,形容山峰像人的胳膊那样伸展开去。嶕峣,山峰挺拔、高峻的样子。

“披榛漫笑舆夫绐”,意思是说在丛林中漫步,有时还会被那些卖柴的人欺骗。榛,灌木丛生之地;嶕峣,山峰挺拔高峻。这句的意思是说,诗人漫步在茂密的森林之中,时而会被卖柴人欺骗。

“正为中年试脚腰”,意思是说诗人此时已经中年,想要通过登山锻炼自己的体魄。这句的意思是说,此时诗人已经是中年,想要通过登山来锻炼身体。

【注】:

潭:水深的地方。

嶕峣(yáo):高峻。

谩:欺骗,这里用作动词。

这里用作动词,意为锻炼身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