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陡山回势已孤,中原和战总区区。
先生自拾春江句,凡楚存亡肯问渠。
【注释】
海陡山回势已孤,中原和战总区区:意思是说长江之险,地势之高,使得敌人不能轻易渡过,所以敌人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先生自拾春江句凡楚存亡肯问渠:意思是说,先生你既然知道春天来了,那么,楚国的存亡也该问你了吧。
【赏析】
《上海旅次 其二》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春天,作者因避“安史之乱”流寓至江西吉州(今江西省吉安),时值春天,他登高望远,看到江水浩渺,想到国家兴亡,不禁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忧虑之情。
首两句写长江之险,地势之高,使敌兵不能轻易渡江,因而敌人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先生”即指杜甫,“自拾春江句”,即杜甫登高望远,看到春天到来,自然联想到国家的兴衰。“凡楚存亡肯问渠”,意思是说,先生你既然知道春天来了,那么,楚国的存亡也该问你了吧。这二句是全诗的关键,它既表现了杜甫关心国事的政治情怀,又表现出他对人民深沉的同情之心。
后三句是全诗的重点,也是全诗的精髓所在。杜甫以“江南江北愁思多”“万里风烟接素秋”的悲凉心境,面对“落木千山天远大”的壮阔景象,发出“胡为乎泥中”的慨叹:“我亦竟日厌奔冲,东风吹海树,时送渔阳塞;苦雾入高楼,一知几度秋?”“胡为乎泥中”一句的意思是:为什么在这样艰险的环境中还苦苦地挣扎呢?这既是作者对当时形势的认识,也是他对自己处境的反思和总结。最后,他发出了一个充满激情和豪迈气概的问题:“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热爱人民的伟大胸怀和高尚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