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国逢辰客,书来忆咬春。
岂无思赵志,行作避秦人。
残泪浑难记,金尊忽自亲。
不知沧海涸,谁为拾珠尘。

立春日得释戡书属题菊部丛谈校补 其三

江国逢辰客,书来忆咬春。
岂无思赵志,行作避秦人。

残泪浑难记,金尊忽自亲。
不知沧海涸,谁为拾珠尘。

注释:

  1. “江国”:指长江以南的地域,也泛指江南地区。
  2. “逢辰客”:指的是在特殊时节(如立春)来到某地的客人。“辰”在这里是时间的单位,表示春天的到来。而“逢辰客”则是指在这个时候来到这个地方的人。
  3. “书来忆咬春”:意指收到书信后,作者思念春天的气息。
  4. “岂无思赵志”:这里用“赵志”代指一种坚定的意志或决心。“岂无思赵志”意味着作者在面对困境时,心中仍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
  5. “行作避秦人”:这里用“避秦人”指避开秦国的人。“行作避秦人”意味着作者在面对困境时,选择避开敌人,寻找安全之地。
  6. “残泪浑难记”:这里的“残泪”指的是作者内心的悲伤和痛苦,“浑难记”表示这种情绪难以被记住或忘却。
  7. “金尊忽自亲”:这里的“金尊”指的是珍贵的酒器,“忽自亲”表示突然亲近起来。这句话可能暗示了诗人在收到书信后,感到心情愉悦,与远方的朋友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8. “不知沧海涸,谁为拾珠尘”:这里的“沧海”指的是大海,“涸”表示干涸,“珠尘”指的是珍珠上的尘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大海已经干涸了,谁能捡到那些珍贵的珍珠呢?这可能暗指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像书信中那样珍贵的东西,无法找到心灵的寄托。
  9. “赏析”:
    这首诗以立春日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远方朋友的深情怀念。首句“江国逢辰客”,描绘了春天到来之时,作者作为客人来到此地。第二句“书来忆咬春”,表达了收到书信时的思念之情。第三句“岂无思赵志”,展示了作者在困境中的坚定信念。接下来的两句“行作避秦人”、“残泪浑难记”,展现了作者在面对困难时的无奈与坚强。最后两句“金尊忽自亲”和“不知沧海涸,谁为拾珠尘”,反映了诗人在现实中的孤独与困惑。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一首充满哲理和人生感悟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