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林依旧想当然,魂梦常萦故里天。
出宰资为慈慧果,归山续得钓游缘。
活人济世成生佛,净性谈诗熟篆烟。
赢我廿年消受福,老来蹑屐步能前。
【注释】
次郑继农咏观音阁韵: 次,跟随;继农,人名,这里指作者的朋友。
禅林:佛寺。
想当然:意谓不假思索。
资:资助,资助的钱财。
慈慧果:佛教语,比喻施主以财布施得福的果位。
钓游缘:佛家称出家学道为“出离”,而学道又离不开世俗生活的享受,所以有“钓游”的修行方式。
活人济世:救苦救难的意思。
生佛:指佛陀(释迦牟尼)。
净性谈诗:清静本性,谈论诗赋。
篆烟:古篆书的烟熏。
消受:享用,这里指福分。
蹑屐步能前:指老人行动不便,却能一步步向前。
【赏析】
此诗是作者与朋友郑继农同题吟诵观音阁之作。首联写在禅林里仍想当年故乡的天。第二联写自己出山后,因有慈慧之资,便修持佛法;归山后,继续修炼,得到学道之缘。第三联写自己用活人济世的方法成佛,用谈诗作画来净化自己的性灵。末联写自己享尽了人间的福分,老来却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全诗表现了作者对佛法和道教都有所涉猎,并且认为二者可以兼修。
首联起势不凡。禅林依旧,故园依然,作者心中充满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想当然”三字点明作者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颔联承上启下。“出宰”两句,表明作者虽然出山当了官,但并未远离佛门,而是继续弘扬佛法;而“归山”两句,则表明作者虽然归山隐居,但仍然修习道教。这两句话既表现了作者对两种宗教都有涉猎,又表现了作者对于两种宗教都可以兼修。
颈联承上启下。作者认为,通过帮助别人来拯救苦难的人,就是成佛之道;通过谈诗作画来净化自己的性灵,就是修行的方法。这两联诗不仅表现出作者对佛法和道教都有所涉猎,而且表现出作者认为两种宗教都可以兼修。
尾联承上启下。作者用“活人济世”四字来总结自己修行的成果,用“净性谈诗”八字来说明自己修身养性的方式。同时,作者还用“廿年消受福”来表达自己享受人间福分的时间长短,用“老来蹑屐步能前”来表达自己虽然年老体衰,但却能够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这两句话不仅表现出作者对人间福分的珍视,也表现出作者对自己晚年生活的信心和乐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