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亘古辟四千余载未有功名,上窥草昧云雷,宏济时艰多创举;
近闭户著亿百万言经世文字,莽煞湘城风雨,咨筹国计少耆英。
【注】郭嵩焘(1808—1889),字景云,号筠仙,湖南湘阴人。清道光进士,曾任礼部、工部尚书等职,为晚清重臣。
【赏析】此诗是光绪二十一年(1895)四月,诗人在南京金陵官话学堂任监督时所撰。诗前有自序:“吾乡郭子嵩公,以经术名天下,其文则尤冠绝一世。余既与同里高邮诸君讲习斯业,而公又欲使余为之师,乃为作挽章。”郭嵩焘,字景云,号筠仙,湖南湘阴人。道光进士,曾历任礼部、刑部尚书等职。郭嵩焘一生以儒学为宗旨,致力于经世致用,主张学以致用。他的学问渊深博大,对儒家经典有独到的见解和精辟的阐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他“于儒先之奥旨,能抉微析妙,发前人所未发”,《清史稿》也说他“淹贯群籍,卓然为一代宗”。郭嵩焘不仅学问上有所建树,而且在政治上亦颇有作为。他曾先后出任过湖南巡抚、两广总督等职。他在任两广总督时,十分重视地方的教育工作,曾创办了广州学海堂,亲自主持教学和研究工作;他还曾倡导广东学海堂的办学活动,并亲自撰写了一篇《学海堂记》,鼓励广东学子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郭嵩焘还非常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他认为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挽救国家危亡。因此,他曾积极倡导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来发展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同时,他也反对保守主义的思想观念,认为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首联:自古以来,没有谁能像郭嵩焘那样,开辟了四千多年间从未有过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