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谁界绝,封此一泥丸。
地接长城险,天浮渤海宽。
连山趋碣石,积水见辰韩。
吹角关门出,边风马首寒。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分析“山海关”一诗的表达技巧。然后根据题目所给的三首诗的内容、手法、情感等进行赏析,最后指出其艺术手法或表达效果及作用。

(1)

“东西谁界绝,封此一泥丸”,诗人以“泥丸”比喻山海关,意蕴深厚。山海关位于河北秦皇岛东北15公里处,有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山海关是明代万里长城唯一一座海防重镇,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名关之一。《山海关》这首诗写于明万历二十年。诗人通过描写山海关的地理位置,表现了对明朝边防的深切忧虑。

(2)

“地接长城险,天浮渤海宽”两句紧承上句,写山海关的地势特点:地势高峻,与长城相连;地势低平,与渤海相邻。山海关外有万里长城作为屏障,可以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但同时也使山海关成为了守军的死地;而关外则是茫茫渤海,一望无际。这两句既点明了地理位置,又突出了山海关的重要性。

(3)

“连山趋碣石,积水见辰韩”,这两句写山海关外的景色。山海关外群峰环绕,远望像奔马一样向碣石急驰;近看则水势浩渺,汇成大海,远处的辰韩国就隐约可见。这两句既写出了山海关外的地势,又表达了诗人对山海关外景色的喜爱之情。

(4)

“吹角关门出,边风马首寒”一句是全诗的高潮部分。诗人在描绘了山海关的地理形势之后,又进一步描绘了关内外的天气状况:从山海关出发,吹响号角,就可以看到关口外辽阔的大海和远方的辰韩国。关外风力大,马头都冻得发冷,足见关内之严寒。诗人以关外之寒冷反衬关内之富饶。这两句既是对关外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是对当时政治形势的评论。

【答案】

译文:

东西两边谁把边界划分开?封住这座小土丘。

地势高峻连接着长城,地势低矮却能容下渤海。

山峰接连向着碣石,海水宽阔汇成大海。

号角声中关塞打开,边风吹到马头上都变冷。

赏析:

这首诗作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作者当时任户部主事。这首诗是一首咏史之作,诗人通过对山海关地理形势的描摹,来反映当时的政治形势。诗中既写了山海关的重要性,也抒发了作者对明朝边防的深切忧虑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