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系天下安危,不树党援、不谋封殖,惟有鞠躬尽瘁,竭矢生平,遗疏表孤忠,岂徒江汉讴歌,策勋远媲桓公传;
十载荷名贤知遇,勿忘菅蒯、勿弃葑菲,似兹德溥恩洋,久铭衷曲,骑箕惊噩耗,僻在岘山司榷,堕泪重镌叔子碑。

【注释】

一身系天下安危:一身,这里指个人。系,联系。天下,指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不树党援、不谋封殖:不结交私党,不谋求封赏。

鞠躬尽瘁:指尽心尽力地工作,直到死为止。竭尽一生的努力。

遗疏表孤忠:在上疏中表达对皇帝的一片忠心。

江汉讴歌:比喻百姓歌颂。

远媲桓公传:与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的故事相提并论。

十载荷名贤知遇:载,承担。名贤知遇,即名门大族的贤能之人赏识并重用自己。

勿忘菅蒯、勿弃葑菲:菅蒯是一种野草,葑菲是另一种野草。比喻不要因为微小的利益而忘记了恩情。

德溥恩洋:溥,广泛。洋,广大。指恩德广大,恩泽普及。

久铭衷曲:长久铭记心中。

骑箕惊噩耗:骑着簸箕(古代的一种工具)突然听到噩耗(坏消息)。

司榷:掌管专卖事务。

岘山:山名,在今湖北省襄阳市。

叔子碑:诸葛亮死后,其弟诸葛瞻为表其忠心所立的纪念碑。此处用以自比。

【赏析】

这首挽联是诗人对张之洞的颂扬。张之洞曾先后担任过湖广总督、两广总督,兼南洋大臣等职,为官清正廉洁,勤政爱民,深得民心,被尊称为“南皮先生”。这首诗通过赞颂张之洞的政绩和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张的敬仰之情。

首句“一身系天下安危”,点明了作者要表达的主题——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忧。接着,“不树党援、不谋封殖”,表明了作者不为私利所动,只求一心为民。最后一句“鞠躬尽瘁,竭矢生平”,则展现了作者为了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风貌。这四句话概括了作者对张之洞的崇敬之情。

第二联“十载荷名贤知遇,勿忘菅蒯、勿弃葑菲”,则是对张之洞的赞美之词。作者认为张之洞之所以能得到名门大族的赏识并重用自己,是因为他有一颗仁爱之心,不会因为小恩小惠而忘记大恩大德。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张之洞人格魅力的赞赏。

第三联“似兹德溥恩洋,久铭衷曲,骑箕惊噩耗,僻在岘山司榷”,则是对张之洞品德的颂扬。作者认为张之洞的德行广大而深远,恩泽普及到每一个角落。同时,他虽然身处僻远之地,但却能够为国家做出巨大的贡献。这两句诗展现了作者对张之洞高尚品德的赞美。

尾联“堕泪重镌叔子碑,岘山司榷”,则是作者以诸葛亮自喻,表达了自己对张之洞的深深敬佩之情。诸葛亮去世后,其弟诸葛瞻为他建立了一座纪念碑,以示纪念。在这里,作者以诸葛亮自比,表示自己也要像诸葛亮一样,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两句诗展现了作者对张之洞的崇敬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