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马台荒莫问津,且移双屐上嶙峋。
非无白社能留客,只恐黄花解笑人。
远水孤帆期范蠡,夕阳衰草吊春申。
登临底事伤怀抱,倚醉还欹漉酒巾。

【注释】

  1. 戏马台:汉代的游乐宫苑。荒:荒凉。津,渡口。
  2. 双屐:指两脚穿鞋。
  3. 白社:指春秋时伍子胥的故乡吴国。留客:留人。
  4. 范蠡:春秋末年越国大夫,帮助勾践灭吴复国,功成归隐,改名鸱夷,自号陶朱公,在太湖三白鸥间钓鱼。
  5. 春申君:楚相黄歇,名春申君。曾为太子建聘齐,后事吴王阖闾,又事楚怀王。
  6. 倚醉还欹漉酒巾:斜倚着醉醺醺地摇晃着酒巾。
    【赏析】
    这是一首和作。据《旧唐书·李商隐传》载:大中二年(848),“以检校吏部尚书、东都留守、盐铁转运使,知内枢密院事,判盐铁、度支案。四年,迁兵部尚书,充翰林承旨。”这首诗是他在东都洛阳任留守时所作的。
    诗题下有小注:“时从幸兴庆宫”。兴庆宫即唐代皇帝行宫,在今陕西西安东南,与大明宫相对。诗人于大中二年二月到长安,四月,唐宣宗因思念华州节度使令狐绹而将他召回,并命他兼领宣歙池观察等使。这时,诗人正任检校吏部尚书、东都留守、盐铁转运使,掌管朝廷财政经济事务。于是,他乘机游览了附近的山水胜地,写下了这首七绝。
    第一句“戏马台荒莫问津”,起笔突兀,点出了诗人此次游览的时间、地点、目的。“戏马台”位于洛阳城北,汉光武帝刘秀在这里举行过盛大的阅兵典礼,所以后人称此地为“马市”。“戏马台”早已荒废,但诗人却兴致勃勃地踏访,这正体现了诗人对这次出游的满意和愉快。“且移双屐上嶙峋”,意思是说,我还要继续游览,先换上双鞋,去攀登那崎岖的山岭。“且移双屐”表明诗人已登上山顶,“且”字说明诗人此刻心情舒畅、轻松愉悦。“非无白社能留客”一句是说,这里虽然没有什么可供游赏的景物,但是,只要有友人相伴,就足以留客了。“白社”是指伍子胥的故乡吴国。伍子胥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忠臣,被楚国所囚,后来逃至吴国,辅佐吴王阖闾打败了强大的楚国。“留人”的意思是留客人的意思。
    第二句“只恐黄花解笑人”意思是说:我担心这里的菊花会嘲笑我这个客人。“只恐”是只怕的意思。“黄花”指菊花,这里借指秋天或暮秋景色。“解笑”就是会笑话、嘲笑的意思。“笑人”就是嘲笑别人。作者用“笑”字,既写出了自己孤寂落寞的心情,也写出了菊花傲岸不群的性格,更表现了他对菊花的喜爱之情。
    第三句“远水孤帆期范蠡”,写景寓情。范蠡,春秋末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助越王勾践灭吴后,功成身退,泛舟五湖而去,传说曾在太湖三白鸥间垂钓。“远水孤帆”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渔舟晚归图:夕阳西下,远处波平如镜的湖水上,一叶扁舟缓缓驶来。船上的渔夫正在收拢鱼网,夕阳映照在他的背影上,给这幅画面增添了几分苍凉感。而“孤帆”二字则进一步突出了渔夫的孤独和凄凉之感。“期范蠡”意思是说,我想像范蠡那样去隐居生活。
    第四句“夕阳衰草吊春申”,写景寓情。春秋时楚国贤大夫沈尹戌,字子佩,又称沈子佩、沈子期、沈子明。他曾任楚灵王的太宰,主持内政外交大事。由于他忠于职守,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楚灵王被杀后,他辅佐楚康王即位,被封为陈邑(陈国首都)县尹。“吊春申”意思是说想向春申君屈原表示敬意。春申君即春申庄,战国时期楚国大臣。他曾任楚顷襄王的左徒,封春申侯。“衰草”指枯草。“衰草吊春申”意思是说,我要像屈原一样去祭奠这位忠心耿耿的贤臣。屈原,名平,字原;又自云名少司,字灵均。他的一生都在忧国忧民中度过,最后因遭谗言而被贬逐江南。
    第五句“登临底事伤怀抱”,意思是说,登上高山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愁肠百结。“底事”即为了什么。“伤怀抱”意思是要伤心伤意。“登临”是登山的意思。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诗人之所以登上高山,完全是为了抒发自己心中的忧伤情怀。
    第六句“倚醉还欹漉酒巾”,写景抒情。“倚醉”是靠在酒壶边醉酒的意思,“欹”,倾斜的样子。诗人在饮酒消愁的同时,还把酒巾斜挂在颈上摇晃着,以寄托自己的悲凉心情。“漉酒巾”,意思是说,把酒巾摇晃得流出来沾湿了衣衫。“欹”字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悲苦与无奈。
    全诗以记叙游玩为主,通过描写诗人登高所见所感,抒写了自己孤寂落寞的心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