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节旄以佐中兴,南江除暴,东海平夷,剧怜热血一腔,犹为贤劳用尽;
附箕尾而升上界,北阙图形,西清叙绩,赢得流风千古,咸知忠义完全。

【注释】

①彭玉麟(1817-1852):字雪琴,号莲峰,湖南衡阳人。道光进士,咸丰时任两江总督、钦差大臣,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②秉节旄以佐中兴:手持符节,助成国家中兴。旄,用旄牛尾做装饰的旗子。

③南江:指长江,因位于江南,故称。

④东海平夷:指平定东南沿海的反清势力。

⑤剧怜热血一腔:非常怜悯那为国牺牲的热血。剧,甚;怜,怜悯。

⑥箕(j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形状如簸箕。箕尾二宿在古代被视为帝王的象征。

⑦升上界:指升入天界。

⑧北阙:即紫禁城,皇宫的北面。阙指宫门。

⑨西清:指朝廷。西清殿即西内,皇帝居住的宫殿。

⑩流风千古:流传至今的美德风尚。

【译文】

手持符节,辅助国家中兴,南江除暴,东海平夷,十分可怜那热血满腔,仍为贤劳尽职。

附随箕尾二宿而升天界,北阙绘制图形,西清述说功绩,赢得了流传千年的美名,人们都知道他忠义完全。

【赏析】

这是一首颂扬彭玉麟的诗作。彭玉麟是晚清著名的抗洪英雄和民族英雄。他于道光十六年(1836)考中举人,道光十九年(1839)又考中进士。但当时正值鸦片战争爆发之际,他主张抗敌御侮、收复疆土,因此被罢官。后经友人推荐,受曾国藩赏识,先后任安徽按察使兼督粮盐、江西按察使等职。曾国荃率湘军攻陷金陵后,命彭玉麟督办安徽厘金。同治元年(1862),调任湖北布政使,不久又改任两江总督。同治二年(1863),太平军攻占安庆,清廷派曾国藩为钦差大臣前往剿办。彭玉麟受命率师援皖,在庐州大败太平军。后奉命移驻南京、苏州一带。太平军围攻上海失利后,由英法侵略者支持的苏松太道李秀成率部进犯,彭玉麟率兵与敌人作战,屡建战功。光绪三年(1877),升任闽浙总督。不久,调回京师任户部尚书、协办政务大臣。光绪九年(1883),因受慈禧太后宠信的徐桐排斥,被迫离京回原职。十年(1884),调任湖广总督。十一年(1885),因病乞休归里,不久卒。

彭玉麟是一位杰出的抗洪英雄和民族英雄。他曾两次奉旨抗洪,并立下赫赫战功。《清史稿》记载:“玉麟性豪爽,喜交游,所至有惠政。”他的抗洪斗争事迹,不仅在民间传为佳话,也受到时人的称赞和后世的怀念。本诗就是对彭玉麟抗洪事迹的一种追忆和颂扬。

全篇四句,每句五言,押韵规整,节奏明快,读来琅琅上口。第一句“秉节旄”,“秉”意为持、拿,“节旄”即旌节,是古代官员所持的仪仗之物,这里指代官职,也可理解为手持符节。第二句“以佐中兴”,“佐”即辅佐。第三句“南江除暴”,“南江”指长江下游地区。第四句“东海平夷”,“东海”泛指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前三句总写彭玉麟的功绩,第四句具体点出其功绩所在之地——南江、东海。第五句“剧怜热血一腔”,意思是说彭玉麟如此英勇奋战,可歌可泣,真令人痛心疾首。第六句“犹为贤劳用尽”,意思是说他虽然身先士卒、血洒疆场,但功劳仍然不能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奖赏。最后一句“附箕尾而升上界”,“箕尾”为二十八宿之一,古人认为它是帝王的象征。“升上界”指升入天界。“赢得流风千古”,意思是说彭玉麟这样的忠臣义士,他的美名将流传千古。

这首诗歌颂了彭玉麟的忠贞不渝和英勇善战的精神。前四句总写彭玉麟的功绩,后两句点出其功绩所在——南方和北方的水域。诗人用“秉”“佐”等词表达了对彭玉麟忠诚辅国、保卫疆土的赞扬之情,同时也抒发了对他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