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斋前生众绿,旅人寂处步往复。
闻说此地有仙园,五松于今名最熟。
迭相宾主属谁家,城市嚣尘资徵逐。
当门大石卧清池,引入幽胜锦花簇。
始登缭绕之亭台,照眼清华水与木。
崔嵬陡起数石峰,峰峰高插云烟矗。
临流崅荦势欲倾,绕屋峥嵘面惊扑。
欲去复回蓄意奇,似明还暗写情独。
几辈裙屐迷岩行,仿佛蚁穿珠九曲。
任尔良时无意逢,鬓影衣香迎断续。
偶倚水槛品新茶,美味色香齐清卓。
不见当年倪云林,妙手丹青比顾陆。
飘鸾泊凤竞超腾,踞虎盘龙逞屈伏。
不独狮子似狮林,堆作云山在尺幅。
【注释】
立夏日: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的五月初七或初八。
斋前:佛家语,指僧人居住的寺院。
旅人:指诗人自己,作者此时为游历四方之客。
仙园:神仙所居之地。
迭相宾主:比喻相互交往频繁。
征逐:追逐。
清池:清澈的水塘。
缭绕:回环曲折的样子。
崔嵬:高陡。
崅荦(pō 1):土山石壁陡峭不平。
欲倾:想倒下。
九曲:形容弯曲复杂。
裙屐(jī 1):旧时文人出游时穿的一种鞋。
倪云林:即倪瓒,字元镇,号云林。
飘鸾泊凤:形容画中飞鸟翔集。
踞虎盘龙:形容画中盘曲如龙腾虎跃。
堆:堆积,堆叠。
云山:指画中的山水。
【译文】
四月间我斋前长出了众多新绿,游子独自漫步在这寂静之处来回往复。
听说这里有一个仙境般的园林,五松现在的名字最为熟悉。
这些树是宾客的主人家的谁?城市里喧闹追逐的尘土也来这里了。
当门处的大石头躺在清池里,引来幽深胜景中鲜花簇拥。
开始攀登那回环曲折的亭台,照眼望去清华水与木交相辉映。
高耸的山峰突兀而起,几座山峰高高插入云烟之中。
靠近溪流的山丘形势险峻想要倾倒,环绕房屋的峰崖高大面庞令人惊恐。
想要离去却又回来充满奇特的想法,像明亮又像是昏暗来表达情思独特。
几代人都是穿着裙子和鞋子来此游玩,如同蚂蚁穿过珠串般曲折蜿蜒。
任凭良辰美景无意去欣赏,鬓发的影子衣香迎接着断续。
偶然倚靠在水边品鉴新茶,美味色泽香气都清新卓绝。
不见当年倪瓒绘画技艺超群,妙手丹青可以和顾恺之、陆探微比肩。
飘舞的鸾鸟停歇于飞翔的凤凰之上竞相超腾,盘曲的龙蛇在虎豹龙身上逞雄伏势。
不仅仅是像狮子林那样雄伟壮丽,而是把堆叠的景色描绘在尺幅之间。
【赏析】
《立夏日偶游狮子林》,清同治七年(1868年)作于戊辰年。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游览者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诗中描绘了狮子林的风景,以及游人在这片自然美景中的体验和感受。
首联“四月斋前生众绿,旅人寂处步往复。”描绘了四月里,诗人来到斋前,四周郁郁葱葱的绿色让人心旷神怡。诗人独自在斋前漫步,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这两句诗以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诗人游览狮子林时的心境和环境。
颔联“闻说此地有仙园,五松名最熟”则进一步揭示了狮子林的美丽与神奇。诗人听闻此地有一座仙园,其中的五棵松树最为出名。这句诗不仅展现了狮子林的自然之美,更表现了诗人对这座仙园的向往和敬仰。
颈联“迭相宾主属谁家,城市嚣尘资徵逐。”则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喧嚣城市的对比感受。诗人看到这里的树木和山水,不禁想起城市的喧闹和追逐。这两句诗将人与自然进行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城市生活的厌倦。
尾联“始登缭绕之亭台,照眼清华水与木。”“临流崅荦势欲倾,绕屋峥嵘面惊扑。”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登上狮子林中的亭台,观赏着清澈的水和树木。诗人站在水边看着流水潺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和谐。同时,他也看到了周围的山川地貌,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最后一句“欲去复回蓄意奇,似明还暗写情独。”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和矛盾。他虽然想去,但又觉得有些犹豫。这种矛盾的情感反映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复杂和丰富。同时,诗人还通过这种矛盾的情感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独特理解和个人情感的独特展现。
整首诗通过对狮子林风景的描绘和对游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