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道德,一代罕俦,眷怀海内宗师,伯仲之间韩吏部;
通理博闻,千秋定论,屈指粤中名宦,后先相映阮仪征。

【注释】

①张百熙:清代文学家、教育家,字元济,号鹤侣(一作鹤侣)。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光绪二年进士。曾主讲广州学海堂。著有《国朝粤中诗文集》。联语出自他的《挽张百熙》诗。伯仲:兄弟行辈中居第二位。韩吏部:唐朝名臣韩愈。阮仪征:南朝梁名士阮佃。

②眷:怀念;念。宗师:对学问上造诣很深的人的尊称。后先:前后次序。相映:相互映衬。

③“文章”二句:指张百熙在文学和道德方面都有很高成就,是海内闻名的人。

④通理博闻:学识渊博。定:确定。粤中:广东省中。名宦:有名的官吏。后先:先后。相映:相互衬托。

【赏析】

这是为纪念张百熙而写的一副对联,上下联各分四层,每层四句,合起来正好八句,故又称“八宝联”。这副对联以赞美之情颂扬了张百熙的卓越成就。上联赞其“一代罕俦”,下联叹其“千秋定论”,表达了对其才华与人品的高度赞扬,同时寄寓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全联用典贴切,意蕴深厚,堪称佳作。

此联首句点出题旨,即张百熙的才德,接着便从两个方面着笔:一是“文章道德”,一是“通理博闻”。所谓“文章道德”,主要是指他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卓越的文化修养。张百熙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为人正直,不慕荣利,为世人所景仰。所以作者首先便把他比作韩愈、阮佃,这两个人都曾得到朝廷的重用,但他们都是品德高尚,学问精湛的人,他们被人们称为“文章道德”的代表。第二句则进一步强调张百熙的文化修养,说他“文章道德”在当代难寻匹敌,可谓一时之冠。这里所说的“文章道德”,实即指他高超的文化水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第三句承前而来,指出他的“文章道德”是“眷怀海内”的,也就是说张百熙的文章道德是海内外人所共同推崇的。“眷怀海内”,既表明他的文章道德受到普遍的赞赏,也表明他对天下苍生有着深厚的感情。第四句紧承第三句,说张百熙的文章道德是“伯仲之间”,“韩吏部”即是他,“阮尚书”则是阮佃,他们都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这里所说的“伯仲”,原是古人兄弟排行中第二的叫“仲”,第一的叫“伯”的意思,在这里用来比喻张百熙的文才与韩愈、阮佃相比,不相上下,足见其才高八斗。

下联“通理博闻”、“屈指粤中”,则是从学问上加以赞扬。上联说张百熙“文章道德”是“眷怀海内”,下联便说他在“通理博闻”这一方面也是无人可比的,“粤中”即广东,这里是泛指岭南一带,也就是张百熙的故乡。张百熙在广州讲学时,广收门徒,培养了一批批学子。他在广州学海堂任主讲期间,就曾提倡“通经致用”,鼓励学生学习实际有用的知识,反对空谈义理,因此岭南一带的人才很多都出自他的手下。这里说“粤中”,就是暗指这些人才。“通理博闻”四个字是形容他学问渊博,知识面广,能通晓各种道理,知道许多事情。“屈指”二字,则表示时间的长久。因为张百熙在广州学海堂讲学多年,所以可以说他的学问是源远流长,历久弥深的。“后先相映”,则是指他在广州学海堂讲学期间培养的人才,后来都在各自的领域内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与张百熙遥相辉映。

整副对联在赞扬张百熙的时候,并没有只停留在表面上,而是抓住了他一生的主要贡献——学问和文化事业,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了他的卓越才能。同时,由于把对张百熙的赞美和对他的怀念结合起来,使对联既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又不失人情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